對很多人來說,站累了,雙腿分開蹲下,這樣可以緩解雙腿酸疼,比較舒服。前幾天,關于蹲著等地鐵是否文雅一事引起爭議,但在中國人眼里,蹲是一種極為常見的體位。不過在歐美人眼里,這簡直就是一項亞洲人才會的技能,還賦予了一個專有名詞“亞洲蹲”(Asian Squat)。
不過,浙江醫院運動康復科主任林堅主任醫師說,所謂亞洲蹲,來源于功能運動質量測試方法中的第一式,而它所謂的健康好處,卻只是網上臆測?!皝喼薅撞⒉皇莻鹘y意義上鍛煉方法,網上說的健康好處也沒有明確的研究依據可以支持?!?/p>
“亞洲蹲”從何而來
美國網站Buzzfeed向歐美網民科普了“亞洲蹲”:張開兩腿雙腳后腳跟完全著地的蹲姿,腳跟翹起的姿勢不算。這種蹲姿較為舒適,整個身體的重量不是集中在腳尖和膝蓋,而是集中在后腳跟,給了身體更多支撐力。
“其實‘亞洲蹲’來源于美國人發明的功能運動質量測量方法(Functional MovementScreen,簡稱FMS),這套測試方法僅由7個動作構成,主要用于各種人群的基礎運動能力(靈活性和穩定性)評價。”林主任說,FMS雖然成形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不過國內也是近一兩年才有實踐。FMS中的第一式就是深蹲,要求測試者雙腳左右分開,手臂伸直,最大限度將圓棍舉過頭頂,然后身體緩慢下降,完成深蹲姿勢,整個過程中腳跟不能離開地面。對歐美人來說,最難的就是腳跟不能離開地面,大部分歐美人都做不到,而亞洲人能夠輕松做到。漸漸地,這個下蹲姿勢被稱呼為“亞洲蹲”。
“亞洲蹲”不適合三類人
網上還流傳一條數據:網上還有一條研究:100%的亞洲人可以亞洲蹲,而僅有13.5%的美國人可以做到。而這13.5%中的9%是美籍亞裔,剩下的就都是瑜伽狂。
真的是種族優勢嗎?林主任解釋,下蹲動作能夠反映髖、膝、踝的靈活性和對稱,歐洲人腰背活動性不如亞洲人,另外肌肉厚,髖、踝關節較為僵硬,故這樣的蹲法有難度,而亞洲人蹲起來更為“方便”。
不過對于網上表示“能夠拉升大腿、鍛煉腿部肌肉、促進消化和排便”等系列健康好處,林主任說,并沒有科學依據來支持這樣的說法。事實上蹲站對人體血液循環和血壓升降都有影響,至少有三類人不適合
“老年人髖、膝關節活動受限,下蹲時運動重心降低,會使膝關節負重過大,猛烈站起也會對老人血壓帶來刺激導致血壓不穩定,”林主任說,患有膝、髖、踝關節損傷的人,腰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的人群也不適合這么做。
從運動學角度來說,亞洲蹲也不是傳統意義上鍛煉方法,即使是有興趣的健康年輕人,下蹲時要注意避免損傷,時間不宜太久,如果出現疼痛也要及時咨詢醫生。
這種蹲法才有健身效果
下蹲法是一項全身的運動,其基本動作要領為:兩腳并攏,周身中正,重心放在前腳掌上,含胸收腹,全身放松,頭不可后仰、不可傾斜,始終將兩腿并攏,徹底蹲下后再緩緩上起,如此反復多次。
下蹲法有常規性和加難性兩種練法:
1、常規練法。蹲一次以30個為一組,多多益善。健身鍛煉時間要在15分以上或以感覺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當然,下蹲鍛煉也要講究循序漸進,逐步加碼,如第一次只蹲30個,過幾天再蹲至60個,以后逐步增加數量。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斷,肯定對健身大有收益的。
2、難度練法。隨著鍛煉的深入,在身體能夠完全適應以后,根據個人愛好,可以考慮加大動作難度。即在下蹲時逐步將膝蓋部分能夠控制在自己的腳尖以內,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拉抻鍛煉整個脊柱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等。也相當于達到腳尖抵墻根能夠完全蹲下去的要求。下蹲時呼吸也由自然呼吸變為深呼吸,即在下蹲時呼氣,上起時吸氣,因為深呼吸本身就是一項健康運動。如果采用深呼吸下蹲時可以變為蹲五至十個調節一次呼吸,也可蹲一次呼吸一次。呼吸方式以鼻入鼻出為好,鼻入口出也行。
腳力不夠多做單腳下蹲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時走路沒事,上下樓梯的時候會感覺膝關節酸軟無力,嚴重的有疼痛感,不敢上下樓。其實這說明你的股四頭肌力量不足,也就是常說的腳力不夠。這時候你需要多做一些腿部的力量訓練,我給大家推薦常做單腳下蹲的動作。
之所以推薦單腿下蹲,這是因為不僅能為你增強平衡力,而且單腿站立時的不穩定狀態,比起雙腿訓練,更能夠刺激和訓練到更多小肌群,促進肌肉生長以及發展更佳的肌力。這些好處是無法從常規動作中訓練得到的。
? ?最好手可以扶住一個地方,然后抬起一條腿,用另一條腿做支撐,然后慢慢下蹲,下蹲到一定程度之后停住,類似靜蹲的動作,盡量不用手扶。用膝關節 來調整保持身體的平衡,直到大腿發抖為止,然后換另一條腿接著做這個方法包含了靜蹲,另外由于要通過膝關節來調整身體平衡,可以充分鍛煉膝關節 周圍的組織和肌肉,鍛煉膝關節的穩定性。需要強調的是,如果發現膝部有不適,在練習前最好先去征詢醫生的建議之后再進行,因為有些膝關節的傷病是不適應通過靜蹲來改善的,這個一定要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