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蓋子
大家有沒有過這樣一種困擾:學了很多很多很多東西,學完了卻一臉懵逼,不知道怎么落實到生活中,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生活?
不知道如何落實你學到的東西,無法踐行,于是,即便你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課,依然沒什么效果,你還是原來的你,進步小得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于是你很焦慮,整天想著改變自己,確實看書了,各種微課也聽了不少,但就是不見起色。
大咖牛人們都說,要多讀書,也要跟牛人學,去參加他們的課程。我們照做了啊,還認真做了筆記呢,不但畫思維導圖還落實成了文章,那筆記真可謂記得密密麻麻、面面俱到,連老師說的某句不相干的話都記下來了。可課程結束后,自己還是老樣子,唯一能證明你努力過的,也就是那幾篇充實的筆記。
是啊,“充實”的筆記。那里面有那么多實操技巧,你要落實哪條?這么多,你怎么去運用?!
我們是不是太貪心了,巴不得面面俱到地學會老師教授的每一條技巧,一個月后就變得和Ta一樣牛?
有一本很暢銷的書——《精要主義》,這本書最核心的原則就是:少而精。也就是說,如果你真要學得足夠好,真正去實踐,那么,你必須挑那最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去做。
畢竟有舍方有得、少即是多啊!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學習到的任何知識都需要刻意去實踐嗎?我看未必。
有些知識,是一種觀念,你第一次聽說,感覺很“震動”,于是它就會慢慢融入你的意識里,而后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上個周,聽簡書簽約作者韓大爺的寫作課,他說了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他說:一件事兒,你必須從根兒上把它想明白看明白了,從天空中俯瞰一遍,知道全局是怎么樣的一個概況,你才能邁出正確的第一步。當你不知道正確方向的時候,從哪邊刮來的風都是逆風。
我相信,這句令我“震動”的話,我無需刻意去實踐,也不會很輕易地就忘掉。并且,它一定會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給我指示(暗示),讓我要去這么做。
再舉個例子。我相信,肯定有人有過這種經歷:因為一句話,或某篇文章,或一個故事,就改變了他的某個觀念。
幾年前,我偶然間看過一篇文章,主題是“審美的重要性”,那篇文章改變了我的一個觀念:審美真的很重要。
之前,我認為對于穿著,只要穿著舒服,完全沒必要去研究搭配,那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還會助長自己的虛榮心。
但是,看過這篇文章后,我的觀念真的改變了。我開始認為,一個人對衣著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生活的態度。把自己打扮得好看一點,你會變得更自信,而不至于酸溜溜地說“那些人不就是打扮給異性看的么”。
至于這篇文章的標題和作者,我早就忘記了,但這個觀念算是深深植入了我的潛意識里。
有些知識是不需要實踐的,只要記下來,或者隨時提醒自己,就有可能融入你的大腦,成為你觀念的一部分。
對于那些觀念,一般不會太多,你可以下載一個便簽,時刻提醒自己,讓這個觀念植入你的潛意識。你也可以寫出來,把它貼在你臥室的墻上或學習工作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雖然,你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那樣好,但好在,至少你可以慢慢靠近啊!你可以不斷糾正、還原、再糾正啊!不必害怕,成長,本就是一個不斷掙扎著前進的過程。
而對于你要真正落地的那些需要實踐的東西,你可以即刻用上。這時,你已經用“精要主義”篩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東西了,你有更多的時間來踐行這些真正的技巧。
在韓大爺的寫作課的第一課,他講了很多重要的實操技巧,但對我來說,要真正落地去反復實踐的只有一條:用人話寫,不要假大空。
并非其他內容不重要,而是那有些是思維認知方面的東西,需慢慢植入你的大腦,形成一種思維;而有些雖是“實操性技巧”,但相對于“用人話寫”這條又沒那么重要,只能忍痛割愛了。
對于學以致用,只需要挑出最重要的并落到實處,就已經很不錯了。而至于其他的,有時間再說。
總結一下:
01.有些知識,并不需要刻意去實踐,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02.對于那些要實踐的知識,不要貪多求全,選擇一兩條最重要的去實踐、去認真落實,就已足夠了。
希望我的思考對愛學習的你有所啟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