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起回爺爺奶奶家,環境變化,人也多,剛開始了幾天的作業習慣受到了挑戰。原計劃是每天早飯后就開始寫作業的,來爺爺奶奶家的第一天,吃完早飯就從家里出發,打破了規律。一直到當天晚上7點半才拖拖拉拉的開始,總體進程還算可以。第二天早飯后開始寫作業,也還算湊合,但明顯總想方設法的拖拖拉拉。還能完成,就隨著他的進度,沒太多干涉。直到今天早上,完全跳出節奏,30分鐘寫了2個字,自己都覺得過不去了。原本是想趁著二寶出去遛彎,他在家寫作業的。結果拖拖拉拉的到了二寶遛彎回來,他才剛剛開始。效率越低,越沒有信心,耐性也極度下降。他自己內外都散發著按耐不住的煩躁,說自己想睡覺。
我也煩躁,盡快讓自己平靜。他是在客廳的茶幾上寫字,人來人往,二寶棲在我身上,咿咿呀呀…除了他在完成必須的任務,其他人都是休閑狀態,也難怪他安不下心來。
我讓老公抱走二寶,認認真真的坐在大寶面前。試著用前段時間跟老師學的溝通方式,引導大寶自己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剛開始大寶不情愿配合,左顧右盼,緊蹙的眉頭擠滿了煩躁。當我問到他是否覺得有辦法解決(效率太低)問題的時候,他回答我,沒有。我有點無語。我說曾有一句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說明總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他不說話。我也停下來,考慮如何把話題重新梳理一下。
從他當下的狀態開始,我們討論他一口氣能完成多少個字?他說2個,我說那就先分解成一組時間2個字開始,他又覺得那樣太慢了。我們就重新討論到底一組幾個字合適。只要他能提出的計劃,我都表示同意,他就開始自己判斷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調整。只要我們不是一直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不會再留出討價還價的空間。他越來越積極的加入話題,我建議給接下來的時間做個規劃,并記錄下來。因為當下狀態不佳,他覺得自己需要20分鐘的休息,我毫不猶豫的答應。然后問他,20分鐘之后你打算做什么呢?一步一步引導,得到了下面這張計劃表。他還不忘問我,“哎呀,這(原計劃休息的)20分鐘(被做計劃)浪費了,還是重新開始啊?”“重新開始!”就這樣一個簡單的約定,他就好開心,自己定了20分鐘鬧鐘,跑去玩了。
再次開始,學習地點換到了臥室,就沒有那么多人來人往了。沒有桌子,用弟弟餐椅暫時替代一下。
接下來的計劃都很順利的進行,積極而愉悅。完成后的成就感也讓他更加開心,完全不是之前的狀態了。
他問我:你喜歡哪種我?那會的還是現在的?
我說:你呢?
他說:我喜歡現在的。
我說:我也一樣。
然后給他額頭上印一個輕輕的吻。
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無論孩子還是我們。當我們期待孩子能不帶情緒的解決狀況,我們也要不帶情緒得解決娃帶給我們的狀況。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又不簡單,簡單的是說起來貌似很有道理,不簡單的是自己做起來都是同等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