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花一個小時聽完了魚哥(水清亦有魚)講《曾國藩傳》這本書的音頻。這本書一共有379頁,我才大致翻看了一遍,而魚哥已經讀了十幾遍,是在令人佩服。我想,如果不是讀得很熟了,大概也拆解不出這么詳細具體的內容吧。
其實,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就聽過別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比如“近代圣人”“晚清名臣”“千古完人”等等,就連“笨拙”這個詞好像都因為他變成了褒義詞。
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曾國藩很厲害,但卻總結不出什么東西來。這次通過魚哥的講書,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曾國藩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他成功的原因。
今天這篇文章,我結合自己聽書后的理解,先跟大家分享其中的3個點。
1、方法:用對方法、快速升級
曾國藩考了7次秀才才考中,而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則是考了17次之多。
從表面上看來,曾國藩好像遺傳了曾麟書的笨拙,可實際上是曾麟書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他教給曾國藩的方法是“死記硬背”,但這樣的學習進步非常緩慢,寫出來的文章也是一板一眼,入不了考官的眼。
曾國藩在第6次考試失敗后,他的文章作為反面案例貼在了公告欄上,考官的評語是“文理不通”,這在當時是很嚴重的問題。
被所有人圍觀的曾國藩覺得很沒面子,于是關起門來進行反思,他拋開了父親曾麟書的方法,開始研究往年那些寫得好的文章,對比和他們的差距,對著自己存在的問題下功夫。
因為用對了方法,曾國藩在第七次考試中終于考上了秀才,兩年后他考中了舉人,四年后又中了進士,這在當時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因為全國考中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8歲,而當時曾國藩才27歲。
由此可見,曾國藩其實并不笨,他只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所以之前一直像瞎子點燈一樣,白費力氣。
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相比努力和勤奮,更重要的是先找對方法。
前幾天看了北大才女劉媛媛拍的一個視頻,里面有這樣一個觀點:
當你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這時候任何鼓勵和夢想都沒有意義,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鼓勵而是方法。你得知道哪里出了問題,下一步應該怎么做,而不是盲目地給自己打雞血。
深以為然。
曾幾何時,我也是像曾國藩一樣,自己在那里悶頭苦寫,拿去投稿的時候總是被拒。
剛開始我還單純地以為自己文筆不行,但后來看了一些大號的文章,我才發現自己不論是標題、結構、素材還是金句,通通都有問題。
所以后來我去摸索寫稿的方法,去找主題、找素材、收集金句等等,最后終于寫出了別人認可的稿子。
這時候我才明白,想要做好一件事,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2、基礎:打好基礎、穩步向前
凡事都有兩面性,雖然曾國藩以前的學習方法略微笨拙,讓他在學習上的進步很緩慢,但也為他之后的科舉之路打下了基礎。
我們看到他考中秀才之后,再考舉人和進士都比常人順利,一方面離不開他找對了方法,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他之前在學習上的扎實功底。
曾麟書對曾國藩的學習要求是“讀不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讀不完這本書,不讀下一本書”“不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就絕不睡覺”。
在這個過程中,曾國藩一字一句地去讀、去理解、去背,遇到問題不會跨過去,一定要學會了才罷休,即使一開始他走得比別人慢,但是他的基礎卻比別人更牢固。
也許這就是笨拙的優勢吧,不投機取巧、不走捷徑,踏踏實實地把每一步走好,如果沒有之前那些知識量的積累,也不會有后來飛越性的進步。
此外,這種笨拙不僅僅讓曾國藩在知識方面有了足夠的積累,還培養了他的超強的耐心以及吃苦的精神。
這也和曾麟書的言傳身教有關,之前倆人在考場上失敗了那么多次都沒有放棄,反而笨拙地堅持著。不論是科舉之路,還是日后為官,曾國藩的一番作為其實都離不開這種“笨拙”的精神。
相比曾國藩,洪秀全的抗壓力就差了很多,他在第3次科舉失敗后生了一場大病,第4次考試失敗后,他便走上了起義之路。
之前有段時間我非常浮躁,寫稿的時候總是想著要寫快點,這樣可以賺多點錢。所以每次都是匆匆找素材、匆匆寫稿,然而基礎不夠牢固,每次都被拒。
后來我才發現自己太著急了,連走都走不穩就想著沖刺了,于是戒掉浮躁,安安心心去研究別人是怎么寫的。
基礎不扎實的時候是跑不起來的,遇到難點了,如果不想辦法攻克它,那就永遠會存在漏洞,即使勉強上路了,之后也還是會掉進同樣的坑里。
只有把基礎打好了,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3、距離:被人碾壓、持續精進
曾國藩順利考上舉人和進士之后,逐漸變得自信和傲慢起來。直到進入翰林院,他認識了一些真正讀過書的人,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都頗有大家風范,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鄙俗。
他發現自己除了考試教材之外根本沒讀過其他書,很多文人家里常見的書籍他都沒見過。和別人聊天時,他的談吐見識和行為舉止都頗為粗俗,此時他再一次陷入了自卑。
看過了更大的世界,見過更多比自己優秀的人,曾國藩對自己有了一個新認識。也是這時候,他立下了“不為圣人,便為禽獸”的目標,要求自己修正身上的缺點。
后來他給自己立下12條做人的規矩和標準: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每天對著這些標準來檢查和反省自己當天的行為。
如果沒有被翰林院那些優秀的人碾壓,曾國藩也許會一直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傲慢無禮,自我欣賞和滿足,根本沒有機會成為“一代圣人”。
魚哥(水清亦有魚)說,他在年薪五十萬的時候有些滿足了,而且那時候身邊的朋友大多也是這個收入。這時候貓叔提醒他,要去接觸一些年薪百萬、千萬的人。
他說:“跟什么樣的人玩,你也有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時候魚哥才意識到,自己應該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只有被人碾壓,只有看到和別人的差距,才有進步的動力。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差,不一定代表著你很優秀,或許是你應該去接觸一些比自己優秀的人了,你還有很多進步空間,千萬不要在半山腰就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