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基本天天在做夢,但是對夢卻知之甚少。
- 為什么平時普普通通的你,卻能在夢里飛檐走壁?
- 為什么有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做夢醒來之后卻不記得呢?
- 如果一個人不再做夢了會變成怎么樣呢?
《夢的新解》是一本介紹在科學視角下怎么看待和研究夢,揭開夢境神秘面紗的書。
夢是什么?
夢是睡眠時的大腦活動。在不同睡眠階段,大腦激活的狀態和程度的不同,所以夢境會有差異。
- 剛入睡階段:在入睡時和睡眠早期,人可以再現一小部分清醒時的體驗,因此,在這兩個階段的夢境往往和清醒時的體驗有一定的關聯。比如
- 安靜睡眠:入睡之后進入安靜睡眠階段,這一時期大腦的激活程度較低,感知方面是遲鈍或缺失的,因此,這一階段的夢境局限于認知,沒有幻覺成分,只有某種單一的情感體驗。
- 積極睡眠:安靜睡眠階段結束之后就到了積極睡眠階段,這一階段,人們會突然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松弛等生理狀況,同時大腦被激活,但激活的部位與清醒時又不同,因此,這個階段夢境的情感和感知最為豐富,生動活潑且富有戲劇性,故事情節曲折,幻覺體驗強烈的夢境通常出現在這一階段;比如出現失重、飛行等夢境。
夢的體驗是怎么產生的?
人在睡著的時候,腦干會自動產生神經信號,除此之外,睡眠中的生理變化,以及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都會產生神經信號。不同的神經信號激活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就產生了各種奇特的夢境體驗。
自我意識
- 在夢中,大部分清醒狀態下很活躍的腦區進入了休眠的狀態,在這個時候,人的自我意識感較弱,缺乏自省,無法準確判斷自己所處的狀態,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練習來增強在夢中的自我意識感,使我們進入清醒夢的狀態,比如在入睡前反復提醒自己要注意細節。
感知覺
- 夢中的內源性感知覺(幻覺系統)會增加,比如從下往上流的河流,扭曲的房屋,懸空行走的人等等;
- 感知外在環境的通道比如視覺、嗅覺等,則處于封閉狀態,像時間感和空間感這類依賴外在環境線索的感知,在夢中是缺失的,這也就是夢中仿佛經歷了滄海桑田,事實上只過了一會兒。
思維和邏輯
人在做夢時,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下降,所以人們在夢中不會考慮某些現象和處境是否合理。
情感和本能
人睡著的時候,情感和本能都會因為大腦中邊緣系統的激活而增強,因此,我們往往會在夢里體驗到濃烈的情感,并且更多地依靠本能來做出反應。
比如夢見過考試,人們往往會產生焦慮、無助恐懼的感覺,但一般不會去解決問題,而是做出一系列本能的反應,比如嚎啕大哭,跟主考官吵架或者大鬧考場。
記憶
夢太容易忘記,只能在醒來之后的一小段時間內能回想起夢的內容。首先記憶分為三種:
- 感覺記憶:引起感知覺的刺激物不再呈現時刺激仍然作用于大腦,比如工作的時候隨意看了一眼窗外,然后繼續工作,在一到兩秒的時間內能回憶起所有你看到的景象;這種記憶信息量非常多,但只有那些引起你注意內容才能進入短時記憶;
- 短時記憶:引起你注意的內容可以長達幾分鐘的記憶時間,比如窗外一撇看到一個你感興趣的女孩子;
- 長時記憶:對短時記憶不斷強化和加工,短時記憶就會成為長時記憶,比如看到窗外你喜歡的女孩子之后已經在想著怎么去搭訕,甚至之后的生活都規劃好了。
在夢中長時記憶被激活,人們經常會夢見很多過往的經歷,但是由于夢的主人在睡覺,短時記憶轉換成長時記憶的神經機制失效,短時記憶無法轉化成長時記憶,因此夢中的記憶一般只能維持一小段時間,大部分夢境在醒來后就忘了。
夢的功能有哪些?
- 生存功能:夢是維持身心活動正常運行不可缺少的基礎。實驗研究表明:在被剝奪積極睡眠10天后,某些實驗對象出現了心理不踏實,情緒低沉,思維偏執,幻想增加等精神失常的癥狀;一旦讓實驗對象好好睡一覺,隨便做夢,他們的癥狀就會消失。
- 整理修復功能:白天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接收大量的信息,到了晚上做夢的時候,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將其中一些信息編碼存儲,另一些則丟棄遺忘,以便應對新一天的挑戰。比如很多之前覺得很憤怒的事情一覺醒來會覺得沒什么。
總結
- 夢是人睡眠時大腦的活動,在剛入睡、安靜睡眠和積極睡眠的不同睡眠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差異;
- 睡眠中人的意識、感知覺、思維邏輯、情感本能和記憶存在極大的不同,導致產生于現實不同的體驗;
- 夢的場景變幻萬千,無論你在夢中游泳、飛行、逃跑或戰斗,都能體驗到強烈的自我意識感,自我在夢中不會消息,“我夢故我在”;
- 夢具有多種功能,它是維持人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礎,還具備整理修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