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一種自戀陷阱

德魯克說,如果病人把自己的痊愈歸結為各種放蕩任性、不注意養生的“后果”,那一定是錯的。這樣做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沒有一種醫學會承認這樣一種邏輯。

1一種自戀陷阱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可能陷入到這樣的陷阱當中:

當一個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把一種自己明顯觀察到、感覺到或者有意為之的行為,認作是形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的原因。

這是一種典型的歸因偏差。

最經典的例子是“雄雞一唱天下白”。大公雞愛犯這個毛病,每天它一叫,不久之后天亮了,它就以為天是自己叫亮的。其實,天亮不亮與它根本沒有關系。

歸因偏差是一種自戀陷阱,每個人在追溯自己對于一個事件的作用,尤其是當追溯一個有積極效果事件的時候,常常會高估自身的貢獻度,而忽略其周圍的人、事、環境以及根本不知道的那些原因對于這個結果的影響和貢獻。

簡單地說,結果是單一的,但是造成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這些原因之間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羅列、堆積關系,它們之間可能會形成各種超乎我們觀察和認知的、復雜又模糊的連接。這些復雜和模糊的連接,共同成為一個結果的原因。

但是我們在總結的時候,常常會把某一個原因拎出來放在桌面上,因為這個所以那個,說起來很順當。

2不要聽成功學

我特別反對給年輕人講成功故事的原因就在于,這些故事幾乎無一例外地陷入到歸因偏差里。

成功故事的結果就是一個人成功了,但是選擇原因的時候,尤其是由成功者自己來總結的時候,他會選擇一個最體面的、最能證明自己正確和英明的、最能夠將自己推上神壇的原因拿出來。

如果你按照他給你講的這個故事邏輯去追求成功的話,一定會被帶到坑里去。

你可能聽說過一個故事,某企業家講他當年創業的時候去要兩個車皮。不用說那個時候,兩個車皮在今天也是稀缺的資源。

這個企業家拿著兩瓶酒去求人辦事,他自述說自己很正能量、很陽光,那個領導一看這小伙子有志氣,這么年輕就要創業,胸有大志,應該鼓勵,就沒有要他那兩瓶酒,給了他兩個車皮。

這是我們聽到的故事,真實的故事他沒有告訴你。

他沒有告訴你,他的爸爸是誰,他的岳父是誰,他的爸爸和岳父可能在他的成功里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假如我們看了他的自述就去創業,也拎著兩瓶酒,非常僥幸地相信這兩瓶酒待會兒還可以拿回來跟大家一塊喝,因為那個人很可能看到了我的正能量,他就不會要這兩瓶酒,那你就錯了。

很多的成功故事都陷入到了嚴重的歸因偏差里,最好不要聽。

3重新認識迭代

所謂迭代,就是常犯錯、早犯錯、快犯錯,在非致命的錯誤當中獲取認知,迅速地改進自己的產品。

這里顯然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歸因。

顧客不買單,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打拼期會比較容易客觀地來追溯原因。

但是如果這個產品成功了,如果這個企業獲得了比較穩定的、比較高的地位的時候,陷入到歸因偏差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盡管我們自己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尤其是領導者。

普通人都有那種高估自己貢獻度的毛病,更何況事事順心、言言悅耳的領導者:

自己本來想說的話下面的人一直在替你說,媒體也在說你如何的英明、如何的先知先覺,這時候套用錢鐘書的一句話,“見別人對自己傾倒不已,你會不自覺地對自己傾倒不已”。

當你對自己傾倒不已的時候,你就會把95%以上的成功都歸因于自己。可能你這樣歸因的時候心里頭還不是那么有底的,但是外界的環境都告訴你,你是對的、你就是北斗星、你就是及時雨、你就是大家的指路明燈。

問題不在于你這么認為,最要命的是當所有的人都這么認為的時候,就可能會出問題了。

比如說你過去力排眾議,開展了一個業務,啟動了一個產品,后來的事實證明你的小伙伴們都反對的那個事你做成了,這個時候不需要你去呵斥他們,大家會形成一種共識——

老板是對的,跟老板相比,我們給他擦鞋都不配,我們唯一的職責就是聽話;當我們的頭腦當中越是認為什么東西不對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是錯的,我們只能當跟班、當馬仔,就是因為這個。

如果形成這樣一種語境的話,歸因偏差就不僅僅是一個邏輯錯誤了,很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美國的《財富》雜志曾經有一段時間評年度最愚蠢的CEO。這個榜與其說是讓那些當事人尷尬的,不如說是讓媒體尷尬的。

如果有閑工夫翻開這個雜志,你會發現一般上榜的人,多年前都被媒體們吹捧過。

當然,那個時候的吹捧和表揚也不是全錯的,只是當時你成功的邏輯成為了你現在失敗的邏輯。聰明和智慧都只是一個期權,都是回過頭來對自己進行嘲弄、諷刺、拆臺的分析。

如果你缺乏一種反諷精神,不能對自己進行拆臺型的惡意評估,不能改變角度來審視自己和公司的成功,就會順理成章地陷入到歸因偏差里。

4由此得到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比認知升級更重要的是提防自己陷入到種種的認知謬誤當中,要不然你認為自己是在升級,其實已經陷入到一個不自知的認知陷阱里。

認知偏差,就是我們很容易陷入的一種陷阱。它的學術的定義是,認知者系統地歪曲了某些本來是正確的信息。

這些偏差,有的源于人類認知過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則是由于人們不同的動機造成的。

△很多寓言講的就是認知偏差,比如守株待兔

當你有一個動機存在的時候,就會啟動自己的意識雷達,這個意識雷達里只植入了幾個有限的變量,對于其他變量漠不關心。這種情況下,一旦啟動了認知,也就開始了搜集種種偏見的過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天讀了吳伯凡老師的這篇文章,頗有感觸,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當一個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把一種自己明顯觀察到...
    小豪同學的運營方法論閱讀 381評論 2 1
  • 本書的對象是希望了解決策與判斷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的非專業人士。它著重是實驗結果而不是心理學理論,是出人意料的結論...
    生銹的木魚閱讀 2,303評論 4 2
  • 下午兒子找我繼續昨天的話題,一再的試探,一再的繞,繞的天馬行空的,到后面直接繞到點上了,媽:你跟爸爸會阻止我找...
    陳玫瑰7W6閱讀 401評論 0 5
  • 最近總能發現身邊的朋友想去做某件事,但思來想去最終這件事被擱淺。可衡量下來并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無非就是多請幾天...
    xixi1993閱讀 176評論 0 1
  • 記下來不然我會忘 1、建一個圓樣條 2、用擠壓給圓增加厚度 3、在圓樣條里選這個 4、再點擊擠壓,在封頂的地方進行...
    聒噪章閱讀 4,02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