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是年華,是心境,是無邊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涌動,是熾熱的感情,是美麗的象征,是無窮的希望,是力量的綻放,是勇氣的勛章。
看了那張海報,覺得是段令人回味的歷史。
看了這場電影,覺得是一個物是人非的悲劇。
或許看走了眼,這部電影敘述的不完整。
以文工團的興衰作為背景,有令人惋惜的愛情,還有迷茫瘋掉的英雄主義,以及試探著的是非善惡,更切合于現實不能再現實的實際。
電影的兩條線索就握住了愛情和現實,并相互交融。
是蕭穗子的愛情,
她愛于心底,但表面上的愛意在電影里看來,表露無遺。最后那封情書卻敗給了“門當戶對”。
她心存美好,就像初戀一般的存在,她勇于追求,以至于把情書封好放進他的樂器盒里,她把母親給她的金貨決然掏出來去給他做牙托,為了能有共同的事業她愿意去努力。后來“我們都是高干子弟,門當戶對嘛”打破了蕭穗子心底的美好,她敗給了現實。
影片中蕭穗子作為回憶的主人公,是目擊這十幾年變化的旁觀者和參與者,可以說是這里邊最為理智的人。
劉峰活雷鋒一樣的存在,這些運氣也剛好在戰爭中能夠存活的體現吧。在文工團他事事照料每一個人。還有那些純粹的笑容,以及照顧被排斥的何小萍,難免何小萍會對他有好感。
影片中的劉峰就像是雷鋒一樣的存在了,接受得了好意卻接受不得他的愛意,是一個所有人心中不食人間煙火宛如圣人的男人。在擁抱過林丁丁后就被扣上了騷擾女同志的罪名。劉峰一直保有一顆純粹的心,不去爭什么,也不去怨什么。只是影片的結尾劉峰的形象總會給人一種:好人沒有好報的意味。
他滄桑的很,拖著殘缺的身體,在城市之間來回穿梭,沒有了軍人的光輝,但仍然堅強維持生計。
一個永遠不被人理解的何小萍。她的內心是強大的,心中的英雄主義也是迫切的。在影片的發展中一步一步走向的是深淵但終歸于平淡。她年輕過,年輕的時候追求的是出人頭地,隱約身上還帶有韌性,是其他舞蹈演員不理解的那種。她也表達過愛意,是對一個不排斥她的劉峰所表現出來的好感。她擁有曼妙的身姿還有把所有的美好都寄托在舞蹈上邊,以至于在精神失常之后聽到舞曲之后一人獨舞,最后她活過來了,靠的是美好的回憶。
我們看到的是現實,在這些現實當中看到的是真實。
看了這個時代,時代的蔓延下林丁丁去了澳洲,蕭穗子成了旅美作家,郝淑雯嫁給高干。
卻真真切切顯示出一無所有只有相互依偎劉峰和小萍最為美好。雖然“廉價”,但也是相對于其他人結局的一股清流。
與其說這是一部回憶歷史記住歷史的影片,到不如說是一部青春劇。影片中的場景多是舞者為時代的歌頌,綠背景紅標題的映襯下更是那樣的具有年代感。當文工團興盛的時候就像我們的大學時代,那些單純美好在文工團接近于解散,在時代的變遷下開始成熟,各自都開始自謀出路。
那一夜的酒,那一夜的駝鈴,那些年的回憶,在文工團解散的那一天都結束了,成了忘不掉的回憶。那青澀的青春也在此時宣告結束。
影片中對人物或者事件的刻畫有些倉促了,看后的人會有多處的不解,像劉峰就簡單抱了林丁丁一下就被扣上了騷擾女同志的罪名,何小萍是怎樣住進精神病醫院的,還有那一車被燒焦人的來歷,以及之后每個人是怎樣發展的結局的都沒有做深刻的刻畫。或許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想象,想象這一代芳華后的辛酸。
出彩的地方還是在結尾吧。何小萍靠在劉峰肩上,相互依偎坐在長椅上。這是最好的場景,也是這部影片沒有遺憾的點睛之筆。一份愛,一份善。足以最真實的體現在他兩個人身上。
就像最后旁白說道: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那個混賬的年齡,你的心里身體里都是愛,愛渾身滿心亂竄,給誰都不重要。
一個始終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最能珍視善良。
這份記憶就好比那些舊照片,曾經鮮艷奪目、絢麗多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最終還是漸漸褪色泛黃了......但無論如何,相片上的輪廓和一張張面孔永遠不會隨著顏色褪去。
芳華就是理想,有理想就會使你的青春變得璀璨、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