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要寫謝遜這個人物時,我的內心是無比復雜的,欣喜和沉重并兼壓抑著我的思想,因為我知道自己又將面臨一次對社會群體人性的窺探和討論。
“射雕三部曲”是金庸先生問鼎“武林盟主”的基石之作,也是金庸武俠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作品。其中《倚天屠龍記》猶有鶴立雞群之感,它與《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不同的是,它的人物故事大都煥然一新,不似前兩部作品那么聯系緊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幾乎永遠都是金老武俠作品的主旋律,卻沒有人厭煩金老在不同作品里反復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不僅因為金庸本身高明的敘事方式和塑造不同人物性格、際遇的非凡能力,還因為金庸深知華夏的好兒女向來喜歡憂國憂民的英雄——無論是“身居廟堂之高遠”的帝王將相,還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
英雄可以是“死后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的儒將袁崇煥;英雄也可以是“蓋世豪情,以天下蒼生為重”的豪俠喬峰;英雄還可以是“貪財好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韋小寶······
這就是最“庸俗”卻又最“天才”的作家。
今天我敞開肚皮,就像和多年老友酒桌重逢一樣,吃個痛快喝個痛快聊個痛快,聊一聊我眼里那位最無匹的英雄——金毛獅王謝遜!
提起金毛獅王謝遜,很多朋友第一印象就是憎惡的,一個濫殺無辜,攪得武林腥風血雨的大魔頭,筆者你怎么能稱之為“英雄”呢?如此一來豈不是有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之嫌。
其實筆者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那種喜歡故作高深,行為認知偏要悖常理而為的人,我要堅持的觀點,一定是要有足夠理論證據作為支撐的。
非但如此,還要通過我對社會實踐的洞悉,用體驗去證明我所尋找到的論據確能夠與事實相符,那么我就會形成根深蒂固的堅持,是精辟如斯的見解也好,是冥頑不靈的成見也罷,我卻也不屑一顧了。
謝遜,字退思。即便很多資深喜歡金庸武俠的朋友也會經常忽略謝遜的這個名字,無怪是作者一筆帶過,重點是“金毛獅王”的威名烈性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誰還會相信這渾身戾氣的謝獅王,曾有那么一個溫文儒雅的字號呢?
就像很多朋友不愿意也不敢相信張飛是一個書法家一樣的道理!
謝遜單名一個“遜”字,字面的意思是“謙遜,恭順,退讓,禮敬”的意思,“退思”又剛好契合前面的“遜”字,單憑謝遜父母給他取的這一名字,就可以看得出謝遜的出身,絕非鄉野漁民,不說達官顯貴,也一定是書香世家。
謝遜出身的年代差不多是元朝剛剛奪取中原政權的非常時期,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和加強自己鐵騎下得來的政權,所采取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了社會底層動蕩不安的局面。
小說當中并沒有提到謝遜的父母會武藝,而出身書香門第的謝遜,十歲那年毅然決然拜入當時江湖赫赫威名“混元霹靂手”成昆的手下當兒徒,不可謂不下定決心。
謝遜是聰慧靈敏的,他于詩書文史每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金庸也說他文韜武略,若是太平年間,說不定謝遜能成為文壇一代雄杰,文筆氣魄直追“蘇辛”也未可知。
成昆亦是鼎鼎大名的,在他被陽頂天“橫刀奪愛”之前,也算得上一位行俠仗義的豪杰之士,這樣的人收徒往往是苛刻的,清高的。謝遜當時一個十歲的孩子能入成昆的法眼,并能成功拜入其門下,想必小謝遜的天資聰穎也是深受成昆的青睞的。
當然,也不排除小謝遜做了什么事,打動了當時一腔熱血成為俠者的成昆,總之謝遜成功成為了“混元霹靂手”的徒弟,二人情同父子,謝遜在成昆身邊朝夕伺候,虛心求藝,終在二十三歲那年辭別師父下山,開啟了他未來血雨腥風的江湖生活。
謝遜當年一介孩童,深受書香熏陶,為何毅然棄文從武,不得不說和當時的政治有著莫大關聯,元政府對漢人的殘忍迫害,想必在幼小的謝遜心中埋下深深的傷害,光復漢人江山,驅逐蒙古韃子的理想,也肯定深深植入每一個漢人心中,特別是讀書人。
謝遜的父親也一定是其中的奮進者,時時刻刻不忘給自己的兒子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甚至支持兒子棄文從武、投筆從戎,并使之最終下定的決心,否則他也不會讓自己十歲的兒子去給別人當兒徒,而且一去就是十三年······
所以說謝遜習武的出發點是保家衛國是無可置疑的,從他習成武藝下山后,立即加入當時最大的“抗元組織”明教,更能印證我的觀點。
謝遜又是不幸的,若說他的童年幸福生活是短暫的,如流星轉瞬即逝,十歲便辭別父母上山學藝,十三年的習武經歷,期間肌膚之痛,思親之苦自不消說了,偏偏遇到自己的師父與加入教派的首領之間有“奪妻之恨”,轟然間謝遜就像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失孤者,一步一步走向命運的滑鐵盧。
二十八歲那年,成昆到徒弟家作客,那應該算是師父第一次來自己的家里,謝遜好生歡喜,接待之情無須言表,但這也是謝遜悲劇的開始。
酒過三巡,成昆問起徒兒最近在江湖上都做了些什么行俠仗義的事來,也讓做師父的高興高興,沒想到謝遜竟然說自己加入了明教,并且位列四大法王,并以此為豪。成昆頓時就怒不可遏了,耐著性子聽昔日的愛徒怎么夸贊陽頂天陽大教主,酒后吐真言,說不定還咕嚕了幾句陽頂天才情武藝“略微”勝過自己師父的話·····
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成昆連著謝遜父母妻兒,弟妹仆役,全家一十三口殘忍殺害。城府頗深的成昆單留謝遜一條性命,他深知謝遜的脾性,定會為了找尋自己報仇無所不用其極。
謝遜負傷醒來,看到聚少離多的老父母倒在血泊之中,妻子衣不遮體的冰冷殘軀,最令謝遜難以目睹的是那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兒,此刻已被摔成一坨血肉,模糊不見人形,謝遜頓時又昏倒在地,再次醒來卻是狂性大發······
經歷此等人間慘事,料誰也無法保持清醒正常,謝遜還能夠活著無非是心中那一股股怒氣、怨氣、恨意。
他兩次找到成昆,卻兩次敗在成昆的手上,成昆卻又不殺他,謝遜并沒有冷靜的智力去分析為什么會這樣的問題了,他只知道要不擇手段的殺死成昆,一血前仇。
兩次的失敗經歷告訴他,要想殺死成昆就得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武功,可是自己一身的武藝都是成昆教授的,再怎么練可能也最多和他打個平手,要想成功就得不走尋常路,于是他便覬覦別派武學,最終鎖定了崆峒派的“七傷拳”。
“七傷拳”的威力是無比震撼的,練習這門武功只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內功深厚。這門武學的簡單和癥結處同時在這里。如果你內功夠精純深厚,那么練習此拳就很方便了,可速成。但是內功達到精純深厚又談何容易呢?
謝遜哪里顧得上這許多,為了速成日夕苦練,終于付出了損傷心脈的代價練成了“七傷拳”,自忖可以力敵成昆,豁出性命不要,即使不能全身而退也能同歸于盡。
可是就在他神功練成后,成昆卻怎么也找不著了,謝遜快瘋了,只好不智的在江湖上到處殺戮,每到一處便寫下“殺人者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字跡,以為這樣就可以迫使成昆出來,他太低估自己昔日的“恩師”了。
那么我重點要討論一下謝遜一生所殺的那些人是否真的就可以論罪為“濫殺無辜”、“無惡不作”呢?
第一、搶奪《七傷拳譜》,擊殺崆峒三老
剛剛分析了,謝遜搶奪《七傷拳譜》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不得不說謝遜是魯莽的,但也不得不說謝遜也是無奈的。我不是替謝遜“殺人越貨”的行為開脫,而是我對崆峒三老的人品亦有所質疑。
大家都知道《倚天屠龍記》里除了明教以外,相對立的所謂名門正派就是“少林、武當、峨眉、昆侖、崆峒、華山”六大門派,但是縱觀整部小說,除了少林和武當些好以外,其他門派的領導者,大多是人品堪憂,甚至可以說是劣跡斑斑。
例如昆侖派掌門何太沖,世稱“鐵琴先生”,本為一派宗主,卻對自己有恩的張無忌痛下殺手,那種忘恩負義、唯唯諾諾、好色無厭、恬不知恥的小人形象暴露得淋漓盡致;班淑嫻亦是娥眉善妒,稍不如意便有殺念驟生,和裘千尺這樣的女人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華山派掌門鮮于通更是無恥之尤、奸詐狠毒、道德敗壞、玩弄女性于股掌之間。先對一苗家女子始亂終棄,那苗家女子便在他身上下了金蠶蠱毒。但仍盼他回心轉意,下的分量不重,以便解救。鮮于通中毒后當即逃出,他也真工于心計,逃出之時,竟偷了那苗家女子的兩對金蠶,但逃出不久便即癱倒。
恰逢蝶谷醫仙胡青牛正在苗疆采藥,將他救活。鮮于通此后依法飼養金蠶,制成毒粉,藏在扇柄之中。扇柄上裝有機括,一加撳按,再以內力逼出,便能傷人于無形。
當時大多名門正派均不屑暗器,鮮于通有此做法,無非是他知道自己武藝平平,但是又深知自己會忍耐不住心性不斷的為惡,所以處處為自己留下后路,如此可見其人品低劣成什么樣子了,碎了一地啊!
他得胡青牛救治性命后,和胡青牛之妹胡青羊相戀。胡青羊竟被花言巧語哄賺,以身相許,竟致懷孕,哪知鮮于通后來又貪圖華山派掌門之位,棄了胡青羊不理,和當時華山派掌門的獨生愛女成親。胡青羊羞憤自盡,造成一尸兩命的慘事。
鮮于通還害死自己師兄白垣嫁禍明教,華山派參加圍剿明教多半是因為這筆“血債”。偌大一個門派的掌門不以操守、德行、武功傳承,卻以兒女私情為主導,可見當時的名門正派掌舵人是多么小農思想,還指望這群人驅逐胡虜?光復河山?洗洗睡吧。
至于滅絕老尼,根本用不著我多說了,哪里有半點出家人的慈悲心腸,對明教的恨意無非就是因為自己師兄孤鴻子與楊逍比武技不如人后的私怨,非要假仁假義提升到什么正義與邪惡的高度,簡直荒謬至極。
其實想來真挺可笑,武林所謂正道人士對明教的無限詆毀,無非就是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找人家比武,失敗了就恨,不僅自己恨還要子子孫孫恨下去(何太沖的師父白鹿子找明教高手比武敗亡,韓千葉父親找陽頂天比武敗亡);二是謝遜因為尋仇所殺的人,都一股腦兒算在明教的頭上,就因為謝遜位列明教四大法王之一,口口聲聲魔教妖人,明教教眾殺的人的確不少,但大多卻是元朝的殘暴官軍。
說白了就是看到明教日益做大,聲譽日隆,大有超越六大派的派頭,所謂的正派人士便不分青紅皂白的用小的摩擦制造大的輿論,開啟“攘外必先安內”的江湖內戰模式。
由此我大膽推測,崆峒派的幾個當家的,也未必是什么好人!謝遜殺得三個,世上便少了三個作惡半生的道貌岸然之輩罷了。
二、王盤山一議,奪刀立威,剪滅群魔
謝遜一生雖然坎坷崎嶇,充滿辛酸,但即便是再黑暗的日子里,也難掩他天神一般的威凜,奇男子的銳利英姿。
在誤殺空見神僧后,他內心一度極其悲傷、愧疚,但是為了一家一十三口的血海深仇,他不得不繼續過著刀口舔血的漂泊生活。在空見的指引下,他得知要想打敗成昆,須得獲取“武林至尊”屠龍刀,并參詳出其中的奧秘,方能如愿以償力敗成昆。
當他得知天鷹教取得屠龍刀,并且在王盤山舉行“揚刀立威”大會,便及時出現,搶奪屠龍刀,在他準備誅殺在場的梟雄時,并不是一言不問就開始大行屠戮。
他賭吞毒鹽,殺海沙派總舵主元廣波以報張登云滅門、歐陽清慘死之仇;封鼻憋氣,殺巨鯨幫幫主麥鯨以雪數十名遠洋客商命喪大海、七名婦女被奸殺之恥;神威大展,殺神拳門掌門過三拳,洗崔飛煙嫡親嫂子被逼奸不成返遭屠戮之怨。
試問他這般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行徑,猶如天神臨威,蕩平群魔,哪一點兒是一個濫殺無辜的魔頭了?分明就是怨憎分明,光明磊落的偉丈夫,好漢子!
張翠山心眼兒好,饒是“鐵畫銀鉤”比試書法僥幸勝得半分,謝遜倘若真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邪魔,何須承認自己輸了,兌現諾言留下王盤山余下眾人的性命,索性殺個干干凈凈豈不更好?
在我看來,謝遜之所以沒有選擇全部殺死余下眾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謝遜并不是一個心無半點憐憫的人。即使他自己都那樣了,命運如此不公平,他也根本用不著拘泥于什么誠信,但是他最后一點做人的尊嚴他自己看的緊,“我金毛獅王說了的話還是響當當的”。
他殺海沙幫、巨鯨幫、神拳門的領頭人時,都是那樣的義正言辭,有理有據,并且以身試險,讓他們死的心服口服。但是面對他們門下的所有弟子門人,難免還有那種涉入未深,不諳世事的年輕人,他內心是不忍完全加害的。
但久歷江湖的謝遜深知江湖人心險惡,若不竭盡自保,恐怕朝不保夕,只得以一招“獅子吼”震傻余下的小嘍嘍。
他內心一開始其實就并未打算殺死張翠山和殷素素,他自是聰慧過人,一眼便看出殷素素傾慕張翠山,殷素素又是自己昔日兄弟的愛女,自己奪刀本已是有愧,豈肯輕易傷故人愛女。
“謝遜道:‘這就是了,倘若殷教主在此,一來我自忖武功最多跟他半斤八兩,二來念著故人的交情,總也不能明搶硬奪,這么一想,姓謝的自然不會來了。殷教主向來自負算無遺策,但今日此刀落入我手,未免于他美譽有損。’”
這個時候謝遜尚能想到兄弟的聲譽,卻也難能可貴!
張翠山身為武林北斗之望的得意高徒,剛剛奪得屠龍刀的謝遜并不愿意也不需要和聲譽日隆的武當派為敵,有張三豐這個公認冠絕當世的神話存在,武當就有超過少林的趨勢,何必給自己樹立一個那么強大的敵方呢?
三、素愛英雄豪杰,多殺不義之人
時隔多年,金毛獅王被金花婆婆帶到靈蛇島,被丐幫眾人圍攻。
“鄭長老一臂被斬,痛得殺豬似的大叫。陳友諒臉色慘白,朗聲道:‘謝大俠武功蓋世,佩服佩服。這位鄭長老請你放下山去,在下抵他一命便是,便請謝大俠動手!’此言一出,眾人皆動容,沒料到此人倒是義氣深重。張無忌心中不由得好生敬重。謝遜道:‘陳友諒,嗯,你倒是條好漢,將這姓鄭的抱了去罷,我也不來難為于你!’陳友諒道:‘在下先行謝過謝大俠不殺之恩。只是丐幫已有五人命喪謝大俠之手,在下十年之內若是習武有成,當再來了斷今日的恩仇。’謝遜心想,自己只須踏上一步,寶刀一揮,此人萬難逃命,在這兇險之極的境地下,居然還敢說出日后尋仇的話來,實是極有膽色,當下說道:‘老夫若再活得十年,自當領教。’”
早已遠離中原的謝遜,苦思二十年亦沒能參透屠龍刀中的秘密,他年紀漸漸老邁,報仇之事卻更是刻不容緩,此刻他除了更加小心保護自己,嚴謹自己的行蹤以外,別無他法。
他雙目久盲,力氣也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戰丐幫幾個長老已是險象環生,他卻能因為一個素未謀面的無名小輩,三兩句虛偽的豪言壯語而饒他一條生路,并無懼威脅,坦然接受,每每讀到這里,我便有一種深深的敬佩之情,傾瀉而出。
“過了良久,謝遜忽道:‘韓夫人,今日你定要迫我動手,違了我們四法王昔日結義的誓言,謝遜好生難受。’金花婆婆道:‘謝三哥,你向來心腸軟,我當時真沒料到,武林中那許多成名的英雄豪杰,都是你一手所殺。’謝遜嘆道:‘我心傷父母妻兒之仇,甚么也不顧了。我生平最不應該之事,乃是連發一十三招七傷拳,擊斃了少林派的空見神僧。’”
“謝遜也坐了下來,說道:‘韓大哥雖非本教中人,卻也英雄了得。眾兄弟力持異議,未免胸襟窄了。唉,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不知眾兄弟都無恙否?’金花婆婆道:‘謝三哥,你身在海外,心懸中土,念念不忘舊日兄弟。人生數十年轉眼即過,何必老是想著旁人?’兩人此時相距已不過數尺,呼吸可聞,謝遜聽得金花婆婆每說幾句話便咳嗽一聲,說道:‘那年你在碧水寒潭中凍傷了肺,纏綿至今,總是不能痊愈么?’
謝遜之重情重義,遠大胸襟,中原武林人士,試問哪一位能望其項背的呢?皆是望塵莫及耳!
謝遜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他和張無忌那段父子感情。
原著里張無忌假名為“曾阿牛”力戰“波斯三使”,三使的功力平平,但是招式怪異,圣火令又是絕好兵刃,自己每處于下風。
沒想到的是,謝遜在‘曾阿牛’危難之際,不假思索借出屠龍刀,想在頃刻之前金花婆婆如此威逼利誘,甚至不惜割袍斷義,兵刃相見,謝遜仍然至死刀不離身。
我覺得這就是父子之間的“天性”,雖還未能相認,但那種惺惺相惜,互相關懷的情感已經超出了人類大腦可以支配的范圍,冷不丁就伸出了屠龍刀,當時還未顯露身份的張無忌也絲毫沒有驚訝的接下了屠龍刀。
那一刻,我流淚了······
后來張無忌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罵盡諸天神佛,歷代前賢的謝遜,終于連說兩句:“老天爺開眼,老天爺開眼!”
回到中原,被困少林,是謝遜一生另一個轉折點——謝遜開始安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一生了。
前塵若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謝遜潛在的良善,久抑的佛性終于被他自己挖掘出來。成昆出現了,當著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的面,謝遜高聲道:“四方英雄聽者,我謝遜的武功,原是這位成昆師父所授,可是他欲奸我妻不遂,殺我父母妻兒,師尊雖親,總親不過親生的爹娘。我找他報仇,該是不該?”
“成昆一言不發,呼的一掌,便向謝遜頭上劈去。謝遜頭一偏,讓過了頂門要害,啪的一響,這一掌打在他的肩頭。謝遜哼的一聲,并不還手”
“原來成昆第一招只是虛招,沒料到對方竟不閃不躲,一擊而中。但他這一招上全沒用上勁力,是以謝遜并未受傷。成昆左手虛引,右手一掌拍出。謝遜斜身讓過,仍不還招。”
“成昆雙腿連環踢出,啪啪兩響,謝遜脅下連中兩腿。這兩腿的勁力卻厲害無比,饒是謝遜體格粗壯,可也蒙受不起,哇的一聲,一大口鮮血噴將出來。成昆心中暗叫:“倒霉,倒霉!我只道他對我仇深似海,一上來就會拚命,早知他肯讓我三招,我先前何不痛下殺手,以致失卻良機?”
謝遜的良善本性,是非分明的蓋世氣魄,在這一戰當中完全的被激發了出來。他為什么還活著?不就是等待這酣暢淋漓的一戰嗎?謝遜啊謝遜,三十年前你日日夜夜所思所想,不就是要手刃這個大奸大惡的仇人,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惡魔嗎?
不知有多少個月圓之夜,揮刀狂砍,“獅”性大發,夢魘里將其五馬分尸、千刀萬剮、施以凌遲、炮烙蠆盆、剜心剁首的狗奸賊就在你一拳一念之間,你伸出的那鐵壁神拳為何遲遲滯留在空中久久不愿落下······
“謝遜一呆,第三拳擊去,在中途凝力不發,說道:‘我本當打你一十三拳七傷拳。但你武功全失,雙目已盲,從此成為廢人,再也不能在世間為惡。余下的一十一拳,那也不用打了。’”
“謝遜突然坐倒在地,全身骨骼格格亂響。張無忌大驚,知他逆運內息,要散盡全身武功,謝遜猛地里躍起身來,伸手在自己胸口狠擊一拳,口中鮮血狂噴。張無忌忙伸手扶住,只覺他手勁衰弱已極,顯是功夫全失,再難復原了。謝遜指著成昆說道:‘成昆,你殺我全家,我今日毀你雙目,廢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報。師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盡數毀了,還了給你。從此我和你無恩無怨,你永遠瞧不見我,我也永遠瞧不見你了······’”
謝遜終于完成了自己塵世的使命,力壓自己數十年的千斤巨石終于翻滾山崖,突如其來的落寞誰又能真正如斯體會呢?
謝遜傲然挺立群雄中間,即使認錯也是威風凜凜,鐵骨錚錚。張無忌縱然武功蓋世,可有半點謝獅王的義薄云天,豪氣干云?
不過,此時對與錯還顯得很重要嗎?誰要取謝遜的性命,盡管來取吧,無須說明理由,無須訴說恩仇,不辯解亦不埋怨······
當最后謝遜遁入空門之時,我總覺得謝遜已經成佛了。
“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于名?”
正如覃賢茂說的那樣:謝遜的粗獷狂暴中最能體現生命原始張力的美感,像青銅塑像一樣厚重蒼茫,悲壯雄渾,他有著最深切慘痛,涕淚縱橫的生命體驗,一種痛楚和粗魯折射出對人生最真實的愛和失望。渴望生活的熾熱內在情感,使謝遜的境界腳踏痛苦而提升。
而我要說的是:謝遜永遠都是那個謝遜。魔也好,佛也罷,輝煌從來都是牽絆著苦難,仇恨永遠都是致愛遺留的悲傷。這一世,你來過就好,不管身后留下何種聲名,總不過你你我我,如也空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