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hakespeareSky(莎士比亞斯基)
記得第一次讀莎士比亞的《奧瑟羅》時,我正是春節假期,趕到南方打工的父母那里小住。完全不得分神,媽媽在外面叫了幾次門,我都沒有注意到。等我去開了門回來再拿起書,媽媽一看見書的封面,就很那個的撇了一下嘴。因為書的封面上是一個爆乳的金發美人騎著高頭大馬,我沒時間解釋就接著往下看,媽媽好像很不放心,就又叮囑了一句“別看那樣的書?!?/p>
事后想來就覺得好笑,可是當時卻完全沒有時間去解釋,并趕在當天晚上一口氣讀完了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奧瑟羅》和《哈姆勒特》,節奏情節看得人緊張得要死,完全喘不過氣了,可以這么說。
于是,在碰到好的作品的時候,都是非常激動的,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也就是后來總結了一個規律,那便是你讀得越快的書,越是一氣呵成的書,也就越是好的作品。當然,后來又修正了這一個觀點,那便是不存在無聊的懸念,和太過差勁的情節,那么讀得越快的書,就越是好作品。
于是,又讀到了一些作品,莫言的《蛙》,大仲馬《基督山伯爵》,以及雨果《巴黎圣母院》,還有后來的斯當達《紅與黑》,福樓拜《包法利夫人》,都是可以讓你忘記閱讀疲勞的作品,都是可以讓你讓徹夜難眠,然后又感到無比愉悅的作品。
也就是后來才總結出來,好的作品其實是有生命的,有情緒的。同樣,也是有相當的代入感的。你讀著讀著就入戲了,然后又不斷去體會到局中人的情感和痛苦,以及各種的奇遇和變化。
其中的一切橋段更是過目不忘,就如同《茶花女》當中的阿芒,在雨夜奔跑,要去追回茶花女杜普萊西。都是有非常強烈的知覺感在里邊,簡直就要嘆服作者們的觀察和感受能力了。
所以,我非常奇怪地總結出:好的作品是可以牽引人的思想和情緒的,是可以讓你去經歷一遍故事當中的人和事的,而這樣恰恰就可以真正豐富人的閱歷的。
所以,非常詭異的是中國四大名著我竟然只在大學臨畢業時讀完了《三國演義》,對于其中《七擒孟獲》一節更是難以接受。到近年閱讀《紅樓夢》更是完全看不下去的感覺,除了各種的調情,根本就沒有看下去的勁頭。
然后又讀到美國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書,純愛小說天王的作品,才又找到了一些情緒。《分手信》和《抉擇》都是很好的言情作品,讀到欲罷不能,完全被作者的文字控制住了。再后來就是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和《還鄉》,都能制造非常奇特的閱讀體驗,如果非要給這些體驗加一個比喻,我想那就是高潮吧,高潮到你可以忽略掉外在的一切事物,完全掉入到故事當中去,想要說些什么,又完全說不出來。
而國內這樣的作品目前只在莫言的《蛙》里面找到過,當然豁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后面的小半部分也很特別。相信讀過這些作品的人都能有深切的感受。
《蛙》當中:姑媽帶人去拆房子的橋段以及姑媽打接生婆的橋段。
《基督山伯爵當中》唐泰斯操縱聲訊聯絡老頭的情節,和伊芙堡監獄拋尸的情節。
以及《紅與黑》當中于連逃離瑞那夫人的房間,子彈在耳邊飛過的情景。
非常感謝這些偉大的作家,讓我們看見了各種精彩的劇情,然后嘆服他們的豐富感情和他們的不可思議的想象力。而這些情節又是怎樣讓我們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如果你讀過其中的某部作品,一定會對我所提起的情節嘆服。
所以,我們在寫作的路上都走得越來越遠了,我們的作品都失去了感受力,同樣,我們的作品也失去了情緒。我們在努力寫一部作品的時候都失去了這些關鍵的因素,我們卻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們都不會講故事。
好吧,提出了問題卻只是給大家介紹了寄本書,慚愧。希望能和立志于寫作的朋友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