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近日與朋友閑聊,友人隨口提到他家樓道中這兩天住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天天鋪張毯子,躺在過道的地板上。
據說這家老人幾年前為了孫兒能夠到該住房所在的學區上小學,老人辦理了房產贈予手續,將名下的房產贈予了兒子。沒想到如今因為一些矛盾,就被趕了出來,無處可去,只得在孩子的門前打個地鋪勉強度日。
02
▲
掛了電話我不禁有些唏噓,雖然不知其中的具體緣由,但讓一個遲暮之年的老人睡在大樓過道里總歸免不了叫人覺得世風日下。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有云“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p>
想必這家人并非佛教徒,不信因果,但要如何狠心才能對睡在自家門外的老父親視而不見呢?
03
▲
類似的事其實早就屢見不鮮了,上海有一檔矛盾調解類欄目叫《老娘舅》?!袄夏锞恕痹跍Z中常用來指代那些社區居委里主持公道調解糾紛的人。節目中甭管上臺伊始講的是什么矛盾,在觸及到問題核心時有八成都是為了房子、財產的分配。
講起《老娘舅》中的“柏阿姨”,上海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的,她有一句名言“老巨伐脫手,脫手伐老巨”。意思是精明的老人家要把資產握在自己手中,不要輕易都交給兒女。雖然我并不完全贊同她的說法,但也并非全無可取之處。
04
▲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他們經歷了最為貧瘠的社會環境,養成了節儉持家的習慣,省吃儉用一輩子,為孩子結婚買房盡心盡力。我聽過許多老人對子女說:等我們老了,今后這些東西全都是你的。
憑什么?
這話乍一聽似乎沒什么毛病,無論80后、90后、還是00后都是獨生子女居多,父母身后留下的房產存款除了留給子女似乎也沒有別的去處。
但面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子女難道就真的可以心安理得的將父母辛苦積攢的財富全盤收下嗎?
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為子女操勞一輩子卻無怨無悔的中國式父母,每當他們用輕松的口氣對我說“這些錢以后總歸是你的呀!”我都會對他們說“別別別!我就愿意你們現在把錢都給花了,花爽了!花高興了!你們身體健康才是我的福氣?!?/p>
不來虛的,我是真的希望等他們退休后把那些錢用來吃喝玩樂,去看看沒見過的風景,嘗嘗沒試過的風味。
05
▲
我有個同事CC,廣東人,平時為人灑脫,除了小小的個子和一口廣式普通話,倒頗有北方人的豪爽勁兒。四十出頭的她有時還會扎倆小辮兒,言談舉止絕對沒有中年人的古板,和公司里的年輕人聊起八卦絕對不存在代溝。也因為她那股子豪氣,我們都叫她班長。
班長常常對她兒子說:“你別指望以后我的財產都可以讓你隨意支配,我的積蓄是我的,將來你對我孝順,我才會把財產交給你,否則我樂得去周游世界?!?/p>
06
▲
如果上了年紀的人都能有她的那份瀟灑和理智,相信無論是兒女還是老人都能過得輕松一些。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位睡在走道的老人,如果能夠多為自己考慮一些,或許還能多享幾年清福。
從最現實的角度來說,上海隨便一套住房至少都價值百萬。如果子女孝順,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固然好;若是攤上個不肖子孫,老人大可以把房子一賣,挑間條件優渥的養老院,白天打打太極,晚上跳跳廣場舞,豈不樂哉?
End.
封面圖片:210398
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