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看過一個段子,是個女孩子,具體怎么說的我忘了。大致是這樣的:
我一進家門,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還沒有男朋友啊!怎么辦怎么辦!我感覺我不可能嫁出去了!”聲淚俱下……
我媽就只能說:“先點菜吧……”
看到朋友圈有人秀恩愛曬蜜月曬孩子?我抄起手機就放到我媽眼前:“你看看!你看看!人家跟我一樣大!孩子都有了!我男朋友都還沒著落呢!”
接著開始陳述自身的不幸,“我長這么丑,腦子還不好使!你說我以后怎么辦嘛!”
我媽說:“那什么,你阿姨叫我去打牌……”一轉身人就不見了
等到走親戚的時候,比我大的抱著孩子來的,比我小的挺著肚子來的,我坐在我媽旁邊,跟她嘀咕:“你看看那誰家姑娘,人跟我一樣大,女兒都半歲了,還有那誰家兒子,比我大一歲,也馬上要結婚了,我還沒男朋友......”
我媽拍拍我腿說:“你長得丑,人還笨,晚點應該的,別著急……”
所以我發現,占據主動很重要。
當然了,段子歸段子,談到這件事,我在想父母這么催促我們都是出于什么原因。
爺爺奶奶那個時代十幾歲就要結婚了,三十歲的時候家里都成了超生游擊隊。父母所在的二十年前,覺得24歲還不生小孩都沒天理。
一想到我媽在我這個歲數我都一歲大了,而我現在還像個小鬼似得喜歡看漫畫和幻想天真的事情,還會相信有一天哆啦A夢會從抽屜里鉆出來,其實真的不在一個年代了。
——因此,不在一個時代,還始終認為我們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差不多:早點先成家再考慮立業的事,就這樣沒錯。
不知道別人家的爸爸媽媽都怎么樣,我的父母其實,挺乏味的:經營小本生意的他們全年無休,日復一日都是一樣。早上開店下午關門,親自從早守到晚,偶爾出去好友聚聚聊聊也無甚新意,唯一的樂趣也只是晚上到了家,打開電視看看今天世界又怎么樣了。
看看娛樂節目,如果恰巧打開的是非誠勿擾之類,那不就又和我們聯系上了么。
——他們大都沒什么別的興趣愛好,穩定的生活讓他們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這其實沒什么不好,但關鍵在于你恰巧有些地方值得他,他又可以花時間,當然免不了多問幾句。
久處之下的夫妻兩人,大概也看透了人生真諦——那么挑剔做什么呢,無非就是結個婚,反正我們也這樣過來了,你們又會差到哪去,看著還行就結婚吧。
他們那個時候20歲了不結婚還能做什么呢。那時候的世界無非是一個村子一個鎮,選擇也不多,聽說誰好就介紹介紹,彼此看對眼就成。
而現在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世界,性別,國家,甚至物種,似乎都值得考慮和思索。
——看到的世界小了些,才讓他們覺得什么事情都只要蠻力解決就可以了。
我周圍的人24歲才剛剛畢業,男生女生似乎都覺得30歲結婚也不晚。因此這件事對許多人來說想必也是個持久戰,用PEST模型分享一下我想到的辦法吧:
一、Political
政治策略:轉移注意
這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工程,難歸難,但是一旦成功,對之后生活幫助非常大:
培養他們上網、使用社交網站的能力,想盡一切辦法給他們豐富的信息:哪里哪里正在降價、淘寶商家如何優惠、進行什么活動有益于減緩衰老……
當他們的腦子被這些東西占據時,自然會減少對你的逼迫。
二、Economic
經濟策略:無中生有
這個策略重在降低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告訴他們自己工作上出了問題,惹惱了領導,同事處不好關系,可能要丟飯碗,這是對他們來說比結婚嚴重多了。
這樣父母自然不愿再催促。
三、Technological
技術策略:演技為王
還可以裝病、裝抑郁、裝單相思把水攪渾。看別人都怎么抑郁的,別人都怎么給爸爸媽媽訴苦的,他們怎么玩,你要玩的更好。
對演技要求較高,建議高手使用。
四、Social
社交策略:圍魏救趙
知道為什么他們不把你的話當回事嗎?
因為你的話分量在他們心里太輕了,畢竟是看你從光屁股長起來的,此時,一定要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去討好他生活圈里的叔叔阿姨,讓他們幫你說話,他們一句頂你十句。
就像開頭說的。
親戚吃飯,要是一副我就單身你打我呀的姿態,自然遭到親戚的羞辱:再不找對象就沒人要了。
不如這樣:提起這個就捂著胸口:我好痛苦,沒有男人要死了,我命怎么這么苦,要孤老終身一輩子了,不如出家算了。
親戚自然紛紛安慰:放心啦,只是緣分還沒到了,你還年輕呢,不要急。看你們這兩個老東西,把小女孩催的要命噢。
說了這么多,想說說正經的:
美女何患無夫,富豪何患無妻,婚姻的定義大概就是人老色衰而有夫如故,家道中落而有妻如故。
父母本身想知道的是現在你過的怎么樣了。不是怕你找不到,只是怕你太晚,誤了事。
這些既不是壓力也別當動力,我一直覺得感情的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急也急不來。
父母的初心總是好的,希望并且喜歡我們按照他們既定好的方向走下去,未必是壞事。
或許這么說:
我要是結婚,現在多半就不能和你坐在一塊吃飯了。
他們也會忽的一下反應過來,呀,倒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