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暴雨讓江南部分地區蒙受洪水襲擾,除了看到新聞上一些受災報道,躍然于紙面的還出現“赤水河”幾個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因紅軍“四渡赤水”而出名。在我看來,這次紅軍長征史上的勝利,可以作為教科書般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作是保留紅色血脈的關鍵戰役。
世人只知道解放軍“三大戰役”的壯闊,因為“三大戰役”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基礎,但是作為總指揮的毛主席,他自己認為一生中最經典的戰役還是“四渡赤水”。
毛主席這樣認為是有道理的,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總體實力大打折扣,加上戰斗中犧牲、叛逃、重傷等情況,再經過湘江戰役的慘烈,紅軍整體只有不到三萬人,再加上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一些裝備輜重全部拋棄,那支紅軍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脆弱,尤其是面對惡狠狠的國民黨大軍,形勢極度危機。
那時候的紅軍,如果沒有一個沉穩冷靜理智的指揮者,后果不堪設想,剛才我又認真學習“四渡赤水”戰役的行軍路線,不得不感嘆毛主席的厲害,我想所謂“四渡”只是數量問題,如有必要可能會有“五渡”、“六渡”存在,全看如何隨機應變,這就考驗一個指揮者的能力,墨守成規肯定沒有出路,變通才是硬道理。
好多年輕同志跟我說,想到社會中去闖蕩,可又不知道該干點啥,貌似熱門行業都已經飽和,感覺自己沒有出路。我有時候也會有類似的疑惑,不過借鑒“四渡赤水”的經驗,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看得到的熱門肯定還熱,只是盯著別人的出路,終究不適合自己,在碰壁時及時止損變通才是關鍵。
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何變通?
就拿“四渡赤水”來說,遵義會議后,紅軍已經制定好北上的戰略轉移方針,攻克土城“一渡赤水”之后,國民黨軍也意識到紅軍要北上,所以在長江以南,赤水以東排兵布陣,就當是的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紅軍毫無突圍的勝算,繼續沿用“第五次反圍剿”的作戰思路,很有可能全軍覆沒,即使改變作戰思路,碰到堵截敵軍時,向后轉,避開正面沖突,有效保存作戰力量。
之后的幾次渡河,讓蔣介石琢磨不透紅軍到底是要北上還是南下,就是在“二渡赤水”后,他親自坐鎮指揮也無濟于事。因為紅軍的變通,及時調整行軍路線,讓主動權牢牢把我在紅軍手中。
這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我得到這樣一則啟事,弱者也可以是強者,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靈活變通,這是成為強者的必經之路。細數紅軍當時的優勢有:一是兵力少,便于統一官兵思想,有利于團結一心;二是輜重輕,便于靈活機動,有利于快速行軍;三是戰力弱,便于麻痹敵軍,有利于出奇制勝。
也告訴我們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盯著強大的競爭對手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沒自信,要相信自己是干大事的人,弱小者是不會被人重視的,這樣創造了競爭壓力較小的環境,留給自己厚積薄發的空間。也告訴我們年輕人,不要隨意小看別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不知道那些看似弱小的人會發展成什么樣子,要學會與人為善,謙虛謹慎!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