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的真的是語文課嗎?
?
在培訓學習中,李華平教授的課聽了幾次。他主持的“正道語文”群成員達幾千人,這個群經常在網絡上搞語文研討,應該說,對廣大一線教師還是很有幫助的。
看他的講課題目,依稀是幾年前聽過的。難道今天又要再聽一遍老調?心中的預期值立刻下降了許多。到了上課時間,教授的芳蹤全無,班主任解釋說他被堵在路上,讓大家先休息一會兒。千呼萬喚中,那個熟悉的身影走上了講臺。
很快,我們手上拿到一份資料——《范仲淹的故事》,這是小學五年級H版的課文,任務是:我拿《范仲淹的故事》教學什么?
我一邊讀著課文,一邊構思,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文中用多個典型的事件來刻畫范仲淹這個形象,內容明白淺易,學生易于理解。我想,還是把其定位為閱讀教學,這節課就來訓練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流程初步設計為:(1)課文寫了哪些事?請用一句話來概括,然后再嘗試壓縮為短語、詞語;(2)這些事,分別從哪些方面來寫范仲淹的,它分別刻畫了范仲淹的什么品質;(3)以“我眼中的范仲淹”為話題,進行閱讀總結。
按李教授的慣例,他要請學員起來發言了。
學員一:作為寫作范例來教,教學點有——1、典型事例來刻畫人物形象;2、對比手法來寫人物;3、人物描寫方法……一共有六個教學點。
學員二:深挖范仲淹的高尚人格,對學生進行人格、情操等激勵。
學員三:根據學生的學情,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
學員四:我會聯系《人民的名義》,讓學生加強個人修養,抵制外來的誘惑……
……聽著同行們高見,心里也在不斷的思忖、判斷。這些同學分享他們思考,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啟示。
李教授對發言未作點評,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作者的選材與組材”,教學問題為:(1)《范仲淹的故事》寫了幾個故事?它的順序可否交換?(2)作者寫的這些故事,可不可以少寫一個?(3)作者寫的這些故事,可不可以再加一個故事?
李教授接著指出:一望即知的東西,我們要少教,要教的是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東西;老師要走在學生前面,老師教學要舉重若輕,以上是閱讀教學課;揣摩作者對語言文字的運用。
在他的講授中,有的教師把語文課上成了以下的課——
(1)政治課——重在進行思想品德引導的課,《藥》:探討華夏兩家的悲劇;《范仲淹》重在學習范仲淹的品質。
(2)文學課——《愚公移山》:把愚公解構為“陰險狡猾的陰謀家”
(3)生命課——《背影》:“生之背,死之影”;《竇娥冤》中,亢旱三年是什么樣呢?竇娥是一個危害社會的人;
(4)美學課——《米勒斯的維納斯》:“殘缺美”,是一篇隨筆,不是美學論文;
(5)哲學課——《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存在與虛無”,“自殺的自由性”
(6)文化課——是當前很有市場的課,《孔雀東南飛》:“孔雀為什么東南飛?”
以上種種,讓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寫到這兒,不由想到我校參加“六校聯盟”組織的“同課異構”教學賽,六節《驛路梨花》下來,有五節都提到了“雷鋒精神”,惟有我校的老師未提這個“主旋律”,因為我們在磨課時就明確不講“雷鋒精神”,雖然文中明確點出來了,可思前讀后,這都是一個明顯的硬傷。循著這種思路,我們學校的老師把上課的主要精力放在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賞花、識人、品神,層層深入,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后點評環節,專家對賽課中的非語文現象給予嚴厲地批評,惟一得到他肯定的便我們學校推送的課。專家的肯定,也敵不過由六校教研組長組成的評委團。不過,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和堅持的方向并沒有錯。
而今,對照李教授所說的各種非語文課、泛語文課,我們更加堅定了自己選擇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