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人在社會上的意義,只有二個:生存與繁殖后代。真的,只有這兩個。
沒有生產工具的那個時代,生存比繁殖后代更艱難,也許今天弄了點吃的,接下來好幾天都打不到獵。打獵哪有那么容易哦,沒有刀,沒有劍,可能僅僅憑的是自己的雙手,當然還有嘴。與這個相比,繁殖后代就顯得容易多了,一雄一雌感覺不錯,直接洞房。
到了現代社會,人在社會上的意義,除了以上兩個以外,還增加了一個:存在感。
這年代,生存肯定沒問題了,結婚生子問題也不大,只要你不是“無婚主義”。存在感這個近幾年才流行起來的詞,特別通過物聯網的無縫聯結,就是為得“愈發珍貴”。
貴是因為不容易獲得。這是個稀缺資源。
存在感不是自我感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展現,占據了他人一點點的注意力。每個人的注意力理論上一天只有24小時,通過我們的展現能占據對方多少時間呢?一小時?一分鐘還是幾秒鐘?
存在感是影響力,是領導力,也是改變他人的一劑良藥。
當年的王老吉,通過捐助汶川大地震進入大眾視眼,然后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無處不見的鋪貨終端,王志吉這個“存在感”就牢牢占據了我們心智,揮之不去,想揮也揮不去。但是,僅對于王老吉這個產品本身來說,真的對“上火”有幫助嗎?至少在統計學上沒有數據支撐。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人家本來就不是來賣產品本身的,而是來占據我們的“存在感”。
它占據我們“存在感”的時間越多,價值也就越大。可口可樂有個傳說,哪怕一夜之間可口可樂的所有財與務全部燒完,所有的銀行會排著隊上門,要求貸款。是呀,這個真的跟產品本身沒多大關系,存在感才最重要,從這個維度講,存在感就是品牌價值。
產品這樣,人也如此。多少二三流明星為了博得民眾的眼球,主動設計的自己丑聞,再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出去。
回到我們普通人身上,“存在感”更是天天月月在爭奪的資源,吃個飯、逛個街、去哪玩了,要是不在朋友圈展示一下,你忍得住嗎?你看到的真的跟對方所要表達的是一個樣嗎?不是,對方要展現的只是我有生活品味,我是在打造個人的品牌及影響力(哪怕對方本意不是這樣),而不是吃個老頭子炒粉本身。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等我發財了,我就買個寶馬。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發財是工具,寶馬是媒介,讓他人知道的“存在感”才是終極目的。
上面我講說的是面向于大眾的“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面對于特定人群的“存在感”,是一種閉環型的,最有表現意義的是“社群”,這個詞從2015年開始持續發酵。
社群就是特定人群組建的社區,具有共同愛好或共同追求的一群人。
我最有感觸的就是微信運動,反正就是微信里那些愛好走路的一些朋友,而且走的多的總是那么一些人,于是隔會就要打開看看,我多少步了,我今天能上10000嗎?我今天能上前十名乃至封面嗎?有天好不容易上了10000+,居然沒幾個點贊,喲,心里還是挺失落的。
除了我們這個學習成長社區,相類似的社群我也加了另外幾個。這種封閉圈的“存在感”更有針對性,也具有較強的刺激性。
不管是針對大眾的還是針對小眾的“存在感”,現代人的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更快地前進,才能占據他人的一點點的心智,獲得我們的一點點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