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1.
每年梅雨季節一到,劉家村便進入了另一種熱鬧。
鄰里之間打牌下棋、聊著山里山外的故事,屋外任他大雨滂沱,屋內自有一片寧和之景。
上了年歲的牛玉坐在老屋門前,渾濁的眼球里寫滿了迷茫和孤獨。即使是農閑時節,鄰人也不太愿意請他到家里坐坐,怕染上晦氣。
而多年前,梅雨時節是他最為繁忙的節日,左鄰右舍都會排隊相迎。因為在家家都是青瓦木屋的年代,撿瓦匠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熱門職業。
《俄狄浦斯王》告訴我們,也許刻意逃避的神諭恰恰是在一步步走進命運的囚籠。
這一切,正如撿瓦匠牛玉的一生。
劉家村人有句俚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時調皮的牛玉沒有想到,他討厭的上房揭瓦竟會成為半輩子的營生。
牛玉因不愛學習,讀完小學四年級就輟學在家,他的舅舅是一個老撿瓦匠,見他一天無所事事,就帶著他一起走村串巷去撿瓦。十來歲的牛玉并不熱愛這份職業,在他心中,撿瓦匠都不是好人。
但迫于父親和舅舅的威嚴,他每次只好隨舅舅外出。工作時,牛玉不上房梁,只是一起遞遞青瓦,蹭吃蹭喝,幾年的時光一晃而過。轉眼牛玉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紀,只是村里的姑娘嫌他家貧,都不愿嫁進家門。
2.
這些年,牛玉看到舅舅頗受尊重,工錢也高,心里早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又因娶不著媳婦兒,他開始有意無意跟舅舅學點技巧。
撿瓦匠是一門“臟、累、險”的職業,成天像一個蜘蛛人般飛檐走壁,稍有不慎還有可能墜下房梁,危及生命。
跟著舅舅學藝久了,牛玉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每次上房撿瓦前都得仔細觀察每家的房屋結構、房子年限,以此判斷從何處開始,哪些地方存在危險。
行走在房梁之上,除了膽大,還得心細。要根據經驗辨別腳下所踩的房梁是否結實,再開始工作。因頗愛專研,牛玉很快掌握了撿溝翻瓦的技藝,就連一般瓦匠很難撿好的角溝,他也取得突破,經他翻撿過的瓦房,幾年之內不會出現“天落地漏”的場景。牛玉因出色的技巧迅速成為四里八鄉的“名人”。
走在劉家村方圓幾十里的土地上,時常會看見一個瘦弱的身影穿行在各家瓦房之上,手持一個小掃把,認真地翻撿一片片青瓦,補漏除塵,讓上了年歲的瓦房煥然一新。
得益于撿瓦行業,牛玉練就了一副好身體。每年他都堅持冬泳,在天寒地凍的時節,劉家河中便會出現他的身影,宛如一條泥鰍在冰冷的河水中舞出生命的多彩。
夏天玉米地里需薅草時,普通人穿著衣服都會被玉米的葉子割得生疼,而牛玉在整個夏天幾乎不穿上衣,在玉米地里勞作,他如走坦途。
精湛的技藝加上出眾的體格,牛玉幾乎紅遍了十幾個鄉鎮。
那些年,他似乎有接不完的活,經濟收入也頗高。娶妻生子,修房造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天有不測風云,有一次,牛玉在上房撿瓦時不小心摔下,因傷及筋骨,他在家里養了好幾年才勉強下地。只是等他再次出山時,早已物換星移,瓦房逐漸被淘汰,他的生意開始冷清下來。
3.
牛玉索性轉行,做起了凈身工作。
所謂凈身,即是哪家有老人去世,在入殮前需請人將逝者遺體清洗干凈,然后穿上壽衣入棺。在農村,這算是極小眾的行當。牛玉從事這門工作,工資雖高,但人們總認為他身上沾染了晦氣,不到萬不得已,一般都不往來,熱鬧大半生的牛玉開始嘗到孤獨的滋味,這一晃,就是十年的光景。
如今的牛玉早已干不動農家之事,發白如雪,彎軀如弓,在子女的照料下每日勉強吃點東西聊度殘生。我問牛玉,一輩子經歷了大起大落、生離死別,還有害怕的東西嗎?牛玉面色凝重,他說這一生,最怕熱鬧散去、生命遠走。
而這,恰恰是他對前半生、后半生最好的總結。
(轉載請記得聯系作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