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馬克·李維:由愛而生的勇氣,足以抵抗世間所有的孤獨

和很多人一樣,我知道馬克·李維也是《偷影子的人》開始的,這本書曾經長踞各種暢銷書排行榜。

當讀到第二本《伊斯坦布爾假期》的時候,我就真的喜歡上了這位作家。我一直覺得能那樣細致入微地體察、觀照人物內心的,只有心理學家能做到。

他對自己的事情十分內斂矜持,很少在公開場合透露太多。關于他本人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馬克·李維到訪過中國,我也只能通過那少有的幾篇新聞稿來試圖了解這個人。

圖/LouisLevy微博

一、對兒子的愛是寫作的初衷

“在我給我兒子寫的書里面,我不會給他講一些大道理,而讓他成為一個他想成為的人,有希望、有欲望去為世界創造價值和一些人文情懷的東西?!?/b>

2014年,他在上海做簽售會。那個真正“偷影子的人”,馬克·李維的兒子LouisLevy也一起到訪中國。

馬克·李維的處女作《假如這是真的》(If Only it Were

True)的寫作初衷,是希望兒子30歲的時候能了解爸爸30歲時的心情。這部小說后來被導演斯皮爾伯格改編成電影《宛如天堂》(又名《出竅情人》)。

現實生活中,父親和兒子不可能是同齡人。但是兒子30多歲的時候去讀父親當年寫就的作品,便可以以同齡人的身份對話,兒子也許會在書中找到共鳴。“在那個時候,我們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b>

他說:“在我生命的終點時,我更希望被人稱為他是一個好父親,而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二、不要害怕大器晚成

“我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17歲就成名的作家,當我不是一個天才的時候,仍然可以通過努力來成功?!?/b>

他18歲開始為紅十字會服務六年,22歲創辦影像合成公司,30歲前開設建筑師事務所。37歲處女作獲得認可純屬意外之喜。

37歲之前,馬克·李維的生活與寫作無關,他也從未幻想過自己會成為暢銷書作家。前幾十年的人生與文學沒有直接關系,只是在某個時刻選擇寫作。多年后,他才會回憶起過往的經歷和文學上的熏陶都是在為小說創作做積累。

37年足以讓自己和世界達成諒解,沒有迫于生計的困窘和追名逐利的焦灼。 溫柔地體諒每個普通人內心的孤獨,最大化地了解身邊的世界。

這是任何一個17歲的少年都做不到的。所以,幸好不是年少成名。

三、無需諾獎加身,但求讀者厚愛

“我不是搖滾歌手,不需要被崇拜的感覺,我一直用一種謙卑的態度恭候我的讀者?!?/b>

馬克·李維是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法國作家,曾連續12年獲得“法國年度最暢銷小說家”。如此備受讀者歡迎的流行作家,卻一直處在法國主流文化圈邊緣。

文藝評論家們指責他的作品是“沙灘文學”。旅居美國的馬克·李維只說:“我想批評我的那些人內心是渴望成為暢銷書作家的”。

有人問馬克·李維是否會涉及更加嚴肅深刻的話題,以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說:“我很肯定這輩子和諾貝爾獎無緣,就我而言,讀者的厚愛比文學獎更有意義,文學獎對我來說頂多是壁爐上的擺設。”

四、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我仍然希望經歷我人生中比較美好的時刻和痛苦的時刻,因為所有的一切都讓我更好的塑造了我自己,成了今天的我?!?/b>

他在紅十字會工作6年,見到太多意外的死亡,切身感受到生命的無常。22歲去美國創辦一家電腦影像合成公司。公司倒閉后,他回到法國開設建筑師事務所。

他此后作品中對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對醫生和建筑師這兩種職業了如指掌,都和那些年的經歷分不開。他從來不后悔此前的職業經歷。

對于生命中的痛苦和挫折,他也都釋懷。

“我認為所有的這些經歷都構成了我今后寫作的一些素材?!?/p>

他說:“我并不清楚靈感是從何而來的,也許是突然而至,也許是潛藏于心”。

所有的經歷都會在今后的生活中,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回贈給你。

五、他一定很幸福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當我不在了,孩子會說我是個好爸爸,妻子說我是個好愛人,朋友說我是個有趣的家伙?!?/b>

讀者說“馬克李維的書總會給人一種無名的感動和治愈?!彼男腋T慈謴暮味鴣恚?/p>

他對兒子Louis的愛是真的,即使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兒子依然與他親近。

他完成處女作《假如這是真的》后,在妹妹的鼓勵下,這本小說才得以出版。

他的祖母是一位能干的慈善家,曾捐獻了自己的房子,建立了土耳其第一座女性醫院。

他拿到人生的第一筆工資,感到非常驕傲,想立刻與外婆分享。

外婆卻說:“因為你馬上就要成人,在你的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錢,而是在你生活中將會做些什么。特別是當你到了我這個年齡,怎么樣去看待你的人生”。直到外婆去世,他才明白這些話的意義。

他的父親是猶太人,曾參與過反抗德國納粹的活動,為此歷經磨難。16歲的馬克·李維猛然發現原來謙遜內斂的父親是個英雄。

父親卻說:“我不是英雄。孩子,我只是在做正確的事而已”。

“最終,笑到最后的還是我們。我們戰勝了對手,是因為我們在傷痛過后還有能力繼續去愛別人,我們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相信愛是代代相傳的信仰。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是心懷仇恨,還是內心充滿愛。而仇恨是人性倒退的表現?!?/p>

這些話讓他永生難忘。

多年后,妻子對他說,既然你想寫你父親,別等到他去世之后再寫,你會后悔的,在他活著的時候,把他的故事講出來。半年后一部描寫年輕人抗擊納粹的小說出版,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只有生活在愛與被愛的環境里,才能在得知世界陰暗和人性涼薄之后依然散發出溫柔的體諒。

六、寫作讓人有一種無上的自由感

“當時我并未飾演任何角色,我在紙上傾吐的都是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15歲的馬克·李維在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才驚覺原來故事可以如此誘人。

馬克·李維說:“小時候的我很害羞。寫作可以將內心不能說的事情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寫作是一個能夠治愈抵擋羞恥、矜持的方法。

他寫作的最大動因來自于內心的需求和渴望。小說自成一派,很有辨識度。

他說,寫作讓你“來到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

他從來沒有描寫主人公的外貌,希望讀者能從文字中解讀出充滿畫面感的情節。

他在寫作中敢于嘗試不同的風格——懸疑、冒險、愛情喜劇等。

他的寫作中通常會涵蓋兩個要素:一個是旅行,另一個是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或者說是奇特經歷。

他所有的小說其實都在講城市的孤獨感。但他把孤獨感寫得清新脫俗又飽含生趣。

他說,不用在乎目的地,寫作的真諦在你旅行的過程中,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他喜歡寫普通人在無法自如面對的環境里,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釋放的人性力量。

他說,當一個作家開始寫作時就認為自己可以治愈人心是狂妄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寫下發自我內心深處的故事。”

他說,關注別人時獲得的快樂比關注自我的時候更多。我的寫作靈感都來自于日常生活,我喜歡觀察和聆聽周圍所發生的事情。

他說,寫作真正的困難,是必須進入他賦予生命的每一個人物,觀察、傾聽、言語、感受。

他說:“寫作是最接近我內心的事情,讓我開始真正為自己而工作,這是一份讓人充滿激情、永遠不想停下來的工作”。

他說,寫作是自由的時刻和巨大的分享。但是他也說潛心創作的那幾個月他與世隔絕,孤單而痛苦。

七、永恒之主題:親情、友情、愛情和對身份的追尋

大多數人都有無人能懂的孤獨和無法排解的寂寞。但又在人物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和對身份的追尋中獲得療愈和救贖。

她期盼我找到一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不論我在人生中作出什么選擇,不論我會去愛或是被愛,都希望我會實現所有她對我寄予的期望?!锻涤白拥娜恕?/p>

我以前從來也不敢想象竟然會如此地愛你。你進入我的生命,就好像繁花總會怒放,夏天終于來臨。——《與你重逢》

不留下一句話就這么離開,這比拋棄他更加殘忍,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背叛?!兜谝蝗铡?/p>

失去所愛的人確實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是未曾與之相遇相知?!兜谝灰埂?/p>

所有的一切都不能重來,所以才需要我們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人的一生所愛,是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夢想的人?!度绻磺兄貋怼?/p>

不能因為一個人溫柔體貼就和他共度余生,那個能夠跟你相伴終老的人必須讓你感到震撼,讓你開懷大笑。如果他溫柔體貼,那當然更好了,但也只是更好而已!——《幸福的另一種含義》

失戀之苦確實讓人痛不欲生,然而真正的不幸,其實就是你的生活像荒漠一般貧瘠?!端退?/p>

你輕輕滴拂過我的靈魂,你改變了我,你讓我忽然產生了愛人與被愛的渴望,我怎么能原諒你呢?——《伊斯坦布爾假期》

但是我對你的未婚夫沒有任何不滿,他很完美!只是我更希望看到在你的生命中,能有一個男人讓你瘋狂,哪怕他渾身都是缺點,而不是一個因為有一些優點就贏得你的人?!R克·李維《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華東師大法語系教授袁筱一曾這樣評價過馬克?李維:馬克?李維讓中國人想象中的“法式浪漫”有了名副其實的著落。

馬克·李維小說中有浪漫的愛情,一見鐘情或冥冥注定。有溫暖的親情,充滿誤解或相互體諒。有恒久的友情,不離不棄或生死相依。

在他的世界里,你真的會相信“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