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講述了成功學的悖論,成功學曾經一度非常流行,書店經常看到滿書架的關于經營人脈的技巧書籍。
人脈難道不重要嗎?當然重要,現代社會就是一張關系網,一個人人脈的質量甚至決定了他事業的高度。
既然人脈很重要,為什么不要好好經營呢?書中舉了一個幼兒園孩子的例子,一個爸爸問孩子誰是你學校最好的朋友?孩子說是小明,因為他從來不搶我的玩具,總是跟我交換。成人世界的人際關系也是一樣,大家都喜歡“公平交換”,沒有人喜歡被“一味的索取”。所以在你還沒有積累到足夠稱得上優秀的資源的時候,你所謂的關系維系可能是你一廂情愿的。
所以,可以想象,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
為了更好地打造自己,首先努力不要成為下面的兩種人。
第一類人,不自量力的老好人。這里說的可能有些不好聽,但你一定記住,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很多時候,為了不得罪人,別人向你求助的時候,盡管你已經是過河的菩薩了還是硬著頭皮答應,結果是你特別受傷。你要想明白,本質上并不是來自于你沒有樂于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于你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余的同時,還有大把時間和精力來幫助別人。
第二類人,急于求成的鼓吹者。這些人,過分急于建立所謂的人脈,并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于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于渺小,所以,才希望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欲望無比強烈。這樣的人特征非常明顯,其中一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里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里是“彥宏”。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里。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一個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
如果,終于有一天,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