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亮劍---解讀攻擊力

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什么都隨緣,沒什么要求,也沒什么底線,別人不能忍的他能忍,別人拒絕的他來承擔。

周圍人都覺得他是脾氣最好的“善良”之人,但背地里卻會稱他們為“軟杮子”、“受氣包”、“濫好人”。

80年代的瓊瑤劇,女主角一水的白蓮花狀,柔弱、善良、沒有攻擊性。

來到本世紀初,這種純善的審美已經一去不返?,F今大多以女性為主的題材,女性仍然善良,但卻堅強不可欺。

人們仍然追求善,但也同樣明白,很多時候,一味隱忍,不會助長善良,反而會滋長丑惡的欺凌。

無論男性或女性,善良到柔弱可欺都會讓人感到不適。

我們提倡善良的美德,但也必須有保護善良的武器,一味地隱忍退讓并非真的善良,而是違背天性。

如果你只會一味隱忍的善良,那么原因很可能是,你沒有活出攻擊性,或是你的攻擊性被壓抑了


今天我們要讀的是:《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這是國內首次聚焦精神分析核心之一“攻擊性”的書籍,多維度解讀了攻擊性。


作者黃玉玲:資深心理咨詢師,心理學學士。從業二十年,擅長成人自我發展咨詢、抑郁、焦慮情緒的緩解、人際壓力的調整、親密關系的修復,積累了很多成功表達、處理或轉化攻擊性的案例。

在倡導“與人為善”的普世價值觀下,“攻擊性”是一個貶義詞,它代表著激進、偏執、傲慢、不近人情等等。

而本書中,作者展示了“攻擊性”代表美好的,有生命力的另一面,攻擊性并非只是破壞性的,更是有建設性的。

而進一步認識攻擊性,能讓你真正理解自己,把它轉化為生命力,能幫你走出成長困境和關系泥潭,助你活出充滿力量的自在人生。

作者認為,有滋養的攻擊性不是故意傷害別人,而是合理表達,果斷出手,帶著善意又不失鋒芒。

接下來讓我們分三篇,一起來認識攻擊性,釋放攻擊性。

第一篇,被誤解的攻擊力。

第二篇,自戀的小孩。

第三篇,舞好這把雙刃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誤解的攻擊力

當你專心致志地搭好的積木,被小伙伴惡作劇推倒,且拒絕道歉。

當你興致勃勃搭好的積木,被爸爸或者媽媽各種指點,認為你應該搭成那個樣子,而不是現在這么難看。

當你滿懷期待地喊你的爸爸或者媽媽來看你搭好的積木,迫切地希望且興奮地與他們分享你的成果。

但是,你的爸爸在打游戲,腦袋都沒抬一下,讓你喊媽媽。媽媽正在做晚餐,還順口埋怨,為什么不喊你爸爸去看?

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氣,很沮喪,很想大聲吵鬧?與此同時,你還很想還擊,讓對方也不爽。

作者說,攻擊性就是你的領地和愿望被入侵、被批評、被貶低、被漠視,你感到不舒服、生氣、沮喪,且有一種沖動想要還擊和破壞。

每個人都有攻擊性,沒有出現破壞行為前,只能叫沖動。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攻擊性是一個具有破壞性的詞,會產生難以控制的后果,而這個后果往往是大家所不愿面對的,所以通常避之不及。

然而,作者說“攻擊性就是生命力!”

首先,有攻擊性的人更為真實。

人往往不能直接表達真實的自己。特別是受到外來攻擊時,往往用一個很硬的盾牌來抵御。

只防御,不攻擊,時間久了,你就成了對方眼里的帶殼動物。

而攻擊性是從盾牌后面伸出你的“長矛”,讓對方看到后面那個想要反擊的“真實”的你。

其次,當你開始反擊,關系就如水一般流動起來。不斷沖刷擋在你們之間的那塊“頑石”,這樣它才有機會慢慢消融,讓關系呈現更大的流動性。

一段“不舒服”關系的,就是這顆“頑石”。越是親密的關系,越需要這樣的機會。反之,它就永遠擋在那里,變得一顆“毒瘤”。

再者,攻擊性是活力和生命力的體現。

你肯定看過小孩子鬧騰,一旦哪天不鬧騰了,父母反而要擔心了。所以做父母的常說,寧愿小孩鬧騰,也好過病怏怏的。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屬于柔順型,沒什么攻擊性。所以他怎么也不滿意,反而愿意陪著陸小曼折騰。沒有攻擊性,伴侶間的關系就是一潭死水,無法讓人期待。

鬧騰是什么?就是表達你的不舒服、不滿意,這種活力就是攻擊性。

它像是一團火,或許有時讓人不那么舒服,但如果真實地感受到它的溫度,就有機會為冰凍僵硬的關系帶來新的光明和希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戀的小孩

關于攻擊性的來源,作者用了一個詞,叫“神仙自戀”。

一般人遇到挫敗都知道這很正常,因為人就是會有各種“犯蠢”的時刻。

但是,神仙是不能有挫敗的,神仙必須自帶光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可人類不是神仙,可以理直氣壯地表達“我想要的,你就得給我”的全能自戀期是在嬰兒時期。

在子宮里時,嬰兒的一切都是自動化供給的。出生后半年內,本質上仍處于這種“神仙自戀”的幻覺中。

很多動物的孩子出生之后就能自己找奶、站立行走,只有人類的嬰兒從母體脫離,來到世間,是完全無助的。

這種徹底無助,勢必導致了與照顧者的絕對依賴。

當一個嬰兒,表達“我想要”的時候,通常回應可以被清晰地分為好與壞,好的回應是被滿足。

反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嬰兒就會以破壞性的攻擊方式來呈現這種不滿。它會瞬間產生巨大的憤怒,稱之為“自戀暴怒”。這表示憤怒的級別很高,幾乎帶著毀滅般的敵意。

很多媽媽的感覺是: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讓他安靜下來,不管怎么抱、怎么哄,他都不能停止哭泣,會一直哭到累得睡著。

有位媽媽很崩潰,她說,她甚至想把孩子從窗戶扔出去,然后自己也跳下去。

這其實就是嬰兒強烈的無助感,被媽媽感覺到后,喚起了媽媽內心的無助感。有這樣感覺的媽媽其實是非常精準地理解了她的孩子。

而當攻擊性背后的渴望被看見的時候,嬰兒的依賴就很直接。這時照顧者與嬰兒之間的聯系就更緊密,攻擊性就被轉化了。

滿足一個小嬰兒其實也是簡單的,因為他最初的需求就是那么多。而媽媽們只需要有半年時間的全情投入,嬰兒就會把“我能”的感覺植入心里,成為日后自信熱情、有創造力的心理基礎。

而如果父母的照顧比較糟糕、經常打擊孩子的“自戀需求”,嬰兒的攻擊性就會轉化為破壞性的,甚至是暴力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愿望也在不斷升級的。

小時候的吃、喝、拉、撒、睡和玩耍需求被充分滿足了的話,孩子跟父母建立的是很通暢、很融洽的親子關系。長大后他不會總要買這個或買那個,也不會總要鬧著要你陪。

但是,如果小時候父母陪伴孩子不夠,可能孩子長大后要買的東西就不是一本書那么簡單,說不定就算父母給他買一棟房子,親子關系也不會改善多少。

這種感覺挺殘酷的。

所以,請善待每一個小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舞好這把雙刃劍

那些被稱為“軟杮子”、“受氣包”、“濫好人”的人,他們體內好像有一個大大的氣球,將別人的要求和情緒一并吸了進去。

作者形象地稱這個“情緒氣球”為“媽媽的子宮延伸”。如心理咨詢師的理解和接納,就是給來訪者提供類似于“媽媽子宮”一樣的包容環境。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空間,讓我們既能承托別人的攻擊,也可以容納自己的情緒。

然而這個空間是有限度的。

過度妥協而讓自己承接了太多的壓抑和委屈,待“氣球”撐到極限,它不是轉移就是爆炸。

有一個著名的漫畫,畫的就是一個職員在單位被老板罵,回家后就找茬罵老婆,老婆又找茬罵孩子,孩子的憤怒無處發泄,就去踢狗,這就是最常見的下序位攻擊傳遞的現象。

攻擊性不是消失,而是轉移了。它沒有消失,也不會減弱,只是暫時被放進“情緒氣球”?!皻馇颉狈e累得越大,爆炸時的威力也就越大,造成的傷害也會更大。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前者破壞了自己與周圍的關系,后者則作用于自身,如同一把雙刃劍。

當指向別人時,或許能讓你得到一些東西,但也讓別人不敢靠近你。

指向自己時的“攻擊”雖不那么明顯,但你會感到憋屈,壓抑和不舒適。

這些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始攻擊帶著“恨”和“敵意”,釋放后會讓別人和自己都不舒服,從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之間劃下深深的印痕。

而作者說我們要學會“加工”,從而知道如何與“攻擊”相處,恰到好處地出劍和擋劍!

首先,學會要求。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所以主動出擊是學會要求最重要的事。

這并不容易,因為太多人習慣等!

在我們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愿望的同時,也害怕被拒絕,更深一層是害怕被羞辱。

這種糟糕的體驗是很多人被拒絕后暴怒的原因。羞恥感會阻止我們提出要求,所以要想法把它移開。

好比你去買東西講價,如果你跨越了自己的羞恥感,就能不急不緩,一步一步地探到對方的底線,哪怕談不攏,也不會生氣。

因為你至少讓對方明白了你的要求,不會因為對方喊一個高價而憤怒,也不因為對方說“你給的價格太低”而覺得自己不好。

你只是做了你應該做的,想做的!

其次,學會說不。要有防御能力,守住自我的底線和邊界。

每個人都有一個小王國,別人一旦入侵,就要管得理直氣壯。如果管了不該管的,別人也會反擊,因為對方也有自己的邊界。

而如果現實是別人已經這么做了,而你不希望他們再繼續這樣對你,就必須馬上出手制止。但要駕馭好自己的“敵意”,以不指責的方式阻止對方的侵犯,從而為自己贏得時機。

因為敵意會讓硝煙彌漫,讓雙方看不到彼此真正的要求,指責更會引來反攻進而失控,給表達帶來障礙。

優雅地出擊需要花點時間放緩和消散敵意,讓自己和對方都有表達空間。當我們都看到對方的愿望時,就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想法和建議。

最后,學會愛。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恨因愛而不能。

每個人都渴望愛,也渴望被愛;渴望看見,也渴望被看見。

而攻擊性的原因是“想要,卻沒得到。”所以失望、生氣、憤怒、恨,進而生出攻擊。它像一個頑皮的小孩,搗亂、撒嬌、耍賴都是為了讓他人關注、看見理解。

如果一直沒被看見,它就變成了叛逆的少年,攻擊性變得越來越難以駕馭,最后一點就爆。

學會愛,心理上是要面對慘淡的過去,哀悼曾經的喪失,接受這個“撒潑的小孩”。

學會愛,技巧上要像做瑜珈一樣去放松身體,每天拿出一些時間,只與自己在一起,與自己的內心和身體對話,感受自己的存在。冥想是個不錯的選擇。

學會愛,是打破恐懼,勇敢與他人連接,主動表達善意。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而你只是缺乏勇氣。讓自己和別人在一起,感覺愛,感覺被愛,也感覺傷害。


綜上,我們看見了攻擊性的另一面,知道它來源于哪里,從而進一步知道要如何正確表達攻擊性。

攻擊性并不是一個暴力狂,它與生俱來,只是一個任性的小孩,需要我們正確地認識它。

如果我們不懂它,就會害怕它、誤解它、不好意思亮出它。

但其實它與善良并不矛盾。

善良的人首先要善待自己,讓別人看到你的底線和邊界,同時也看到別人的底線和邊界。

善良的人不是門戶洞開地對別人說“來欺負我吧”。

而是亮出你的劍,和對方切磋切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