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看到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突然病逝的消息,覺得死亡真的離我們很近,死亡就像一支懸在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隨時都在,但不知道它何時會來。有生就有死,死亡一直是我們不管多害怕,多恐懼,多不愿面對,但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這是人生的最后歸宿,誰都躲不開,逃不掉。生而歡欣,死而悲戚,活著能體驗各種滋味,而死亡卻不知道將我們帶向何方。唯物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隨著肉體的消亡,人也不復存在,這更加深了人對死亡的恐懼。
一,三個關于死亡的故事
初遇死亡
記得在八歲那年的夏天,那時還沒有空調風扇之類的降溫設備,孩子們好像也不怕熱,最喜歡的還是到大自然的天地里去野,去瘋玩。大熱的天,男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泡在小河里游水嬉戲,那時的河水還很清澈,河里還長魚蝦,是孩子們的天然樂園。大人們雖然也一再囑咐不要去河里玩,但架不住一幫孩子們一起,三五結對,沒有大人監控的時候,就在河里面玩得歡。有時候還會比比誰在水里憋氣的時間長,誰游得最快,能先到河對岸,總之,好像從沒有想過害怕這兩個字。
可是在一個悶熱的午后,意外發生了,我們村莊的一個男孩子小建,因為游泳時,掉在河里沒上來,被淹死了。小建和我同歲,如果不死,現在也如我一般大。關于他的生命的最后記憶,具體怎么會溺水我也記不太清了,只記得大家手忙腳亂地將他從河里撈上來,倒背著他將肚子里的水吐出來,然后,村里的楊叔還為他做人工呼吸,我看著小建的臉由蒼白轉為一絲紅潤,但繼而又轉為蒼白,最終沒能緩過這口氣,他的生命永遠地停留在那個夏天,被定格在那個午后。那是我第一次遇見死亡,覺得它離我如些之近,一個鮮活的生命在短短的一刻就永遠永遠消逝了,這給八歲的我上了死亡的第一課。
陪伴一個人的最后時光
有些事生命中是講機緣的,在我二十四歲那年,我有幸陪伴過一個長者生命中的最后時光,見證一個人怎樣在短短的一天時間永遠地從你的生命中消失的這樣一個過程,整個過程我歷歷在目。因為沒有想過一個人會這么快地離開,而且是永遠地離開,所以我也許都沒準備好,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也是一個夏天,姨父好像是身體不太好,去外地的姨哥那里看病,我正好也在姨哥那里。當時的我太年輕,對疾病和死亡還沒有太多的概念,只覺得姨父臉色不太好,再說姨父也才六十出頭,除了檢查有點心臟不好,別的也沒有什么特別不好的地方,每天還能正常行走吃飯,與我們談笑自如。那天晚上,姨哥嫂不在,姨父說他有點胸悶,不太舒服,讓我陪他說說話,我欣然答應。姨父與父親關系很好,從小我就與姨父接觸挺多,姨父總像一個長者一樣會給我講一些道理,給我一些教誨,讓我也很受益。那晚姨父與我講了很多他與父親在一起的事情,我只是默默的聽著,直到后來姨父實在難受,我只好去找來哥哥,看到哥哥背著姨父去醫院在路燈下漸漸遠去的背影,那就是姨父生前在我印象里的最后一幅畫面。第二天,姨父就走了,我實實地很意外,因為沒有思想準備,沒有想到姨父會突然離開,直到送姨父去火化,最后活生生的姨父變成了一小盒骨灰,我才意識到這一切是真的,那個可親可敬的姨父是永遠回不來了,從些我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外婆選擇了有尊嚴的死亡
時間過得好快,外婆離開我已經快十年了。外婆并沒有讀過書,但是外婆的記性極好,會講很多故事。外婆從小喜歡聽書,聽過的書都記在外婆的腦子里,外婆的肚子里總有很多講不完的故事,一有空就會鬧著外婆給我們講故事,印象特別深的事就是夏夜里,看著星空聽外婆講那些古老的故事,仿佛我也能穿越時空,進入到那些古老的歲月,這是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的事了。
可人總會老,外婆的身體一向不是特別硬朗,在外婆八十八歲那年,摔斷了股骨,外婆就不能下地了,生活也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別人的幫忙,而且一直得躺在床上。雖說舅舅和媽媽姐弟們是極孝順的,從沒有嫌棄過外婆一絲一毫,將外婆也護理得很好,身上沒有一點紅腫破潰,但是后來,聽媽媽說外婆自己選擇用絕食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外婆覺得這樣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他不想余生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還要拖累大家幫她弄這弄那,所以就慢慢地減了飲食,最后不吃不喝,直到最后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
我看到過太多老人最后的生命時光,可是像外婆這樣對生死看得通透的老人我很少見過,外婆的死讓我看到了什么是有尊嚴地死亡。
二,人為什么怕死?
人不可能不面對死亡,這讓我總會去想人為什么會怕死,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害怕死得痛苦,害怕死后的未知,害怕死后還有很多遺憾無法彌補。
以前的農耕時代,一切都是自然生存法則,生老病死遵循自然的規律,人還知道生生死死的來龍去脈,還能見到人死后被裝進棺材,埋入土里的過程。現在城市化進程,很多不是自然的東西干擾了我們的生活,不是說現代生活所有的東西都不好,而是說現在的人都活得很身不由已,比如病了會被送往醫院,很多人死于過度醫療,痛苦不堪,最后死了就直接進了火化爐成了一小盒子灰,于是永無蹤跡。其中有許多的過程,自己不能選擇,自己的肉身自己并不能做主。人的本性總是趨樂避苦的,但有時候為了治病,對肉體所做的傷害卻讓人生不如死,所以人會害怕得病。
每個人都有對死亡的恐懼,害怕自己還沒有真正活過就死了。很多人年青時,拼命去玩,去吃,去唱,去跳,去愛,證明自己體驗過,存在過。中年時會有中年危機,害怕自己一事無成,一輩子就這么過了,心里會很空很迷茫。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活得不成功,就拼命地讓孩子學習,哪怕節衣縮食,只是希望孩子成才,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的人生可以說都沒有認真活過,很多人到死才會明白,我其實應該怎樣怎樣活,但一切都不能重來。
對于死亡的思考,會讓我們的人生活得更明白,更通透,更有價值。死亡就像刺眼的陽光,直視它不免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讓它自動消失;相反,不看它,它也時時刻刻籠罩著你,甚至或明或暗地驅使著你的行為和選擇,那我們還不如勇敢地面對它。
三,直面死亡,你會明白的三點
1,踏實,力量感。想清楚了,人總是要死的,不管你活得如何艱難,還是如何輝煌,最后總難逃一死,所以我們大可不必著急浪費我們的生命,只要從容面對,再艱難的生活也能過出花來。像尼克胡哲生下來就沒有手也沒有腳,無數次想過要自殺,但最后他突然發現自己大可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只要活好自己就可以了,后來他憑借自己獨特的故事反而激勵了很多人,成了一位著名的激勵大師,所以再糟糕的狀況都沒有關系,關鍵是你想清楚了沒有。當你想清楚了,面對死亡你反而不再害怕,反而更有勇氣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
2,生命無常,珍惜身邊人
李開復在經歷過死亡之后寫了一本書叫《向死而生》,里面提到死亡給他的七個學分:
1)健康無價;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3)珍惜緣分,學會感恩和愛;
4)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
5)經得住誘惑;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
7)我們的人生究竟是為什么?
就這七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拿來思考。
善待他人,姨父的死,讓我明白生命無常,學會珍惜。佛說,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一次擦肩而過,珍惜,遇到的每一個人,感謝他或她帶給你的不同的生命體驗,不管最后的結局如何,我們都應該感恩。善待自己,不要等到身體出了問題,才意識到要保養身體。
3,創造性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我們才有緊迫感用好我們的時間,才有危機感保護好我們的生命。每個人都有他的使命,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甚至這個時代,只要想做,你總能做點什么。創造性地過好你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價值。人只有能留存下來的獨特的表達,不管是文字,建筑,還是音樂等等,只要是獨特的,能獨立存在,并能傳承下去的,你的一部分就得到了永生,這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四,關于生前預囑及有尊嚴地死亡
生前預囑,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最后會是個什么樣的光景,要想有個無憾的人生,對于自己的死亡也要列入自己的人生計劃,早作安排。我們并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也不知道自己會怎樣死,但我們可以預先安排好有關自己的一切,不光包括自己的財產,還有最重要的自己的肉體。當到最后的時刻,你不能講話,不能自己作主時,從情感上講,家人總是盡最大可能地挽救你的生命,但有些治療只會加大軀體的痛苦,生存的質量極差,且不能改變死亡的結局。我們可以預先告知家人,不使用過度醫療延長生命,只要做好臨終陪護,減少痛苦,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即可。讓我們有選擇自己死亡方式的自由,更有尊嚴地死亡。這是對自己最好的安排,也是對家人最大的精神解放。
我最欣賞紅樓夢的黛玉扮演者陳曉旭,當她得知自己得了乳腺癌后,并沒有直接去醫院做切除手術,而是選擇出家,平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遵從內心的愿望,給自己一個有尊嚴的死亡。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不是說得了重疾,不做手術等死就是最好的,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就好。人總是要死的,死亡是每個人最后的歸宿,有時候多活個三五載也不能改變什么,順應天命,當疾病來臨,做好自己該做的,其它的交給老天就好。
當然,死亡功課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參悟。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一樣,對死亡的感悟也不一樣,但是這幾個問題是你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當你想明白這些以后,我們就可以超越死亡,更好地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更好地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有價值的人生。愿每個人的人生都能“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超級個體》第2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