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周所看所想:
開學第一周的工作瑣碎而繁雜,這一周看著大家忙忙碌碌,內心欣喜又心疼,曾為一線教師,也知道一線教師在開學第一周工作的辛苦,看到短短的一周內,我們學前和一年級的幾個班,都已經進入正常教學,是一件非常讓人欣喜的事情。
低齡兒童進入學校首要的事情是喜歡上學校,喜歡上老師。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孩子回家后肯定都會問,喜不喜歡學校啊,喜不喜歡你的老師啊。老師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求實國際,喜歡上你是你開學第一課的目標。所以全課程一年級教材第一單元主題就是“開開心心去上學”,從兒歌《喇叭花》、《新新的我》,《安靜》、《小書包》,到《大衛上學去》、《小魔怪上學啦》、《亂撓癢癢的章魚》、《我上一年級啦》都是機遇低齡兒童入學時的不安全感而設計,喜歡通過兒歌,故事讓孩子喜歡上上學,覺得上小學是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同時兒歌和故事中也滲透了規則。
基于這樣的一個認識,學前和一年級的老師在這一周既照顧孩子的吃飯住宿,也開始了我們新課的教學,孩子們在第一周也進入了繪本閱讀,教室里已經開始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我還能給點意見,就是課上有“故事”,課下有“游戲”。“靜息”是一種很直觀地班級管理技巧,但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在進入教室后自覺地安靜下來,或者進入“學習”之中。舉個小例子,之前在松湖一小培訓的時候,小云老師講到,每天早晨她會在進入教室后放一些輕音樂,用音樂的美感染孩子,讓孩子靜下來。我有一個朋友,她們教室每天早上都會放一些孩子熟悉的兒童歌曲,有些敏感的孩子就會跟著唱,然后表揚一個,再表揚一個,慢慢地,孩子就知道到教室應該保持安靜,要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以此形成一種溫和而有序的教室文化,用美好帶動孩子。
一年級是小學里最難帶的一個年齡段,孩子剛剛入學,各種小魔怪,也正是因為各種不同,所以老師面對問題的反應模式會影響孩子未來對待一些事情的反應模式。用美好的事物把孩子卷入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沒有直接的給命令效果好,但是它是更健康的,是我們要不斷修煉的。
因為一年級時新入學,我就多說了幾句。
二三四年級在開學第二天就已經進入狀態,第一天的開學第一課也是非常棒,二年級的朋友圈校園尋找最美風景,三四年級的繪本故事的講述,給了孩子新學期以希望和力量。開學就應該有儀式,儀式會讓孩子覺得今天不同于往后的任何一個日子,在這一天每一個孩子都是新的,都是可以重新開始的,都是可以重新締造新的傳奇的,如果連開學第一天都匆匆而過,那么未來在學校那么多日子要怎么過了,教育要給生命以信心,讓他們對自己常懷期待。
也因為開學第一天,我對團隊充滿了信心。
從周二開始,到今天結束,我每天都會去轉一轉,我想了解我們每一間教室,但是因為我沒有打招呼,所以除了開學第一課我進入課堂聽了一小會,后面都不進入教室聽課,是基于對每一個老師的尊重,而后面我會和你約我什么時候去聽課。
周二開始,小鹿教室、星星教室、陽光教室就開始有晨圈誦讀活動,清晨帶著孩子一起誦讀一首首美妙的詩歌,是對黎明最好喚醒。我們可以去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走進一間教室,教室回蕩著輕柔的音樂,大屏幕上播放著一首經典的詩歌,老師微笑著迎接我們的到來,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所以清晨,給自己一個好心情,不說教,只給美好的童謠、兒歌、詩歌,讓詩詞浸潤孩子。當然世俗和遠方中間總隔著一個現實,那么我們總有那么幾天可以努力地讓自己不去講那么多規則,而只是單純地讓美好外繞著你和孩子。如果你是個孩子,你喜歡清晨,老師一直講規則嗎?規則是要講的,但不是每天都將,而是要在需要的時候,清晨這么美好的時間,就暫時放下那么看著不那么美好的事情吧。
第一周雖然繁瑣,但是因為大家內心對自己的無限期待,我們一起收到了很多教室的故事,因為有故事,一間教室才有了靈魂,書寫是整理的過程,是重溫教育中那么或溫情、或感人、或傷心、或難過的瞬間,然后讓我們不斷地調整,繼續創造美好。也因為我看到了你們教室故事的發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你們。
這一周,關于語文,每個年級關于接下來的課程整合,大方向我們都單獨做了梳理,但真正的教研室隨時隨地基于問題發生的教研,所以昨晚微信群里看到老師還守在教室里教研,內心著實感動,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若要未來站在有光的地方,那么今天我們可能就要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多付出一些,成長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也都是有原因的事情。機會這種東西都是給時刻做好準備的人。
但這次教研我們在“主題”意識上沒有特別關注,這是我的一個失誤,下周具體教研,就要涉及到,語文老師可以思考一下。
昨天特別表揚英語組,已經對教室外面的展板開始做規劃,是的,我們要把教室內外的墻壁作為學生作品的展示墻,隨處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并及時更新(更新頻率和孩子作品的整理保存)。
有一點我有點疑惑,之前我和韓總監在說起教室包班的時候,提到過一點,英語老師在教室全天說英語,希望孩子可以泡在英語的這種氛圍中,慢慢讓孩子們的口語有一個突破,這一周因為班級事情繁雜,我們可能在這方面有點欠缺,從下周開始,我希望全課程教室里所有的英語老師先從自己的英語課堂開始,英語課堂一句漢語都不可以有,然后慢慢到和孩子的日常口語交流,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是必須開始的,我看好你們哦。我們最終期望的是:英語老師只要在教室,就只能用英語和孩子交流,哪怕孩子聽不懂。
最后一點我想說的是我們如何和孩子說話,我們當老師,都渴望自己教室里有一群乖巧可愛,懂事聽話的孩子,就像起飛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飛往一個熱帶的島嶼,卻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極。我們本期待著燦爛的陽光,卻出乎意料地遭遇了北極漫長而嚴寒的冬天。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恨鐵不成鋼,低齡兒童需要的是什么?是尊重,是認可,是喜歡,是信任,是他人的鼓勵和支持,這很難做到,因為他們要的實在太多,我們沒有所羅門的智慧,沒有弗洛伊德的洞察,愛因斯坦的知識,還有南丁格爾的奉獻,但是我們要有意識,嘗試著理解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不足,然后你會發現,其實還好,他不過是這節課沒好好聽課而已。
教室管理技巧之一:“任務驅動法”,讓孩子有事可做,幫助孩子建立一日流程。
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