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是點綴風景的一束光,詩打開了一道縫,讓光照進每個人的心田。
于是就有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是卞之琳著名的《斷章》。我總是在想:橋上入目的總是兩岸的野花野草,少年,少女的一腔相思將夢裝飾在那心田。
又到了“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桃花雪“的季節,非常想念曾經站在村里屋后頭的那棵桃花樹下,仰頭望著微涼的風中那慢慢打著旋飄下來,落滿了頭發,落滿了手臂的桃花瓣,仿佛鼻翼還能輕嗅到它的香氣,那是春天的氣息,是燦爛生命的可愛……
特別愛唐詩宋詞,在詩文的神圣領域,而我們享盡詩人們用生命采集的靈感瓊漿,讓人沉醉,陶醉,迷醉……
安南遠進紅鸚鵡,色似桃花語似人。文章辯慧皆如此,籠檻何年出得身?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你呢?愛哪一枝桃花?又準備折哪枝?
是否感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還是已經坐在餐桌邊享受三月味鮮體肥的美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是否也在一簾微雨中,靜觀“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感嘆時光流逝,寂寞的春光,唯有“小桃無主花自開,煙草茫茫帶晚鴉”來陪伴。
是三生三世的十里桃花緣,還是十里桃花香飄三生三世?給我們如此多的想象,愛情的美!
唐宋八大家里有好幾位老先生,都是我不折不扣的偶像,當然還有其它的詩人們,筆下的風花美景,都讓我膜拜到極致:
?夜泛西湖 ? 蘇軾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詩人看到的西湖,在皎潔的月色中一片茫茫,荷花濃郁的香氣仿佛露水都沾染上了,一圈圈的水波紋在昏黃的燈光下更覺心情的孤寂。
此湖色,此月光,此荷香,更宜放喉高歌,管它個魔音穿耳,管它個愁情悲苦,人生幾何!
王安石,他不只是朝庭里的宰相大人,更是不折不扣會生活的大文豪,看看他心中的西施是何許樣:
荷花 ?王安石
亭亭風露擁川坻,天放嬌嬈豈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應將爾當西施。
能夠將荷花的美,寫的凄美無比的也只有才女李清照了,她的一生命運多桀難,再美的花都無法讓她展歡顏,怎生個愁字了:
一剪梅 ?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在風雨飄搖的北宋,總會有那憂國憂民的大家,辛棄疾就是其中代表,寄情于山水時仍不忘民生,真正的家,國,天下,敢訴現實于筆端:
卜算子 ·荷花 ? 辛棄疾
紅粉靚梳妝,翠蓋低風雨。
占斷人間六月涼,期月鴛鴦浦。
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
只為風流有許愁,更襯佳人步。
心懷天下百姓疾苦,更有李青蓮所寫的“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的風流。
而占秋景半壁江山非菊莫屬。菊的清新淡雅,與世無爭的氣韻,總能讓我折服。
最喜歡的詠菊詩,以香山居士白居易的最為出挑。他將人生的郁色描繪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即有雍容綺麗,更有獨善其身,有一種無奈,更有一種嘲諷。
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是一首曠達,智慧,明悟的詩。
而冬天梅的虬枝,梅的暗香,詩人們最是青睞,且不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真正喜歡梅是從陸游的詩開始的,寂寞空靈的美,宜慢慢的品。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一年四季皆有好詩好詞好景可賞:春有桃艷,夏有荷香,秋有菊濃,冬有梅清。
很多人都如周敦頤的一樣愛蓮花,“愛蓮說”傳唱千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我這則“望塵俗眼那知此,只買夭桃艷杏栽。”
詩人們筆下的“江山如此多嬌”,花草亦有情:霜雪中無懼的挺立,驕陽下昂首的勇敢,風雨里不放棄的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