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亂翻書,看到自己以前讀《與神對話》時,摘錄了這樣一句話:“你必須愿意在你發現我的地方看見我,而不只是在你預期會發現我的地方。”
三年后重讀這句話,依然感觸良多。
這句話讓我聯想到了時下單身女生最愛說的另一句話:我愿意等,那個最終會出現的人。這句話很美,卻給人一種虛無感。相信這句話的女生,已經在這句話上面添加了一個隱形的定語:我愿意等(在我預期會發現他的地方)最終出現的人。
如果你不具備“看見”一個人的能力,你如何與你的正確先生相遇?我所說的“看見”,是不偏不倚的看到一個人的真實。
現代社會,自我被不斷放大,可以妥協的事越來越少,與旁人的戰爭越來越多。兩個人的相遇,更像是兩個系統的相遇。
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對方沒有做出自己預期的反應,我總會陷入深深的執念中。比如他一整天都沒有朝我笑,我會覺得,是不是他對我有什么不滿?比如領導沒有回復我的工作報告,我又猜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在后來的某一天,我忽然發現,自己一直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錯置的觀念。沒有什么是應該或者必須的,在那一個個當下,對方有自由做出任何一個選擇。我因為他們做出的選擇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而覺得那是他們的錯,會將我引向一條偏執的艱難之路。
你必須愿意在你發現我的地方看見我。這句話最終落在了“愿意”兩個字上,它意味著,面對種種錯置的觀念,你做出了一個選擇:放下你的立場,正視你人生的真相,去接納一個人的真實。真相是客觀的,它沒有好壞之分。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加諸在真相之上的各種偏好。
你必須時刻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是我是誰嗎”,個人的偏好會帶我們走向前方,至此之前,你還需要丟掉你的過去,你知道你的過去,并且充分了解它將你帶入此刻的微妙關聯,但你不能因此停滯不前。利用我們的“自我”去創造我們的實相,從而充分了解我們其實是一體的,同時不要讓那個“自我”膨脹到“分離”的部分。以此認識自己,與自己為友。
那么,你在以什么偏好與世間萬物互動呢?
說實話,偏好或者立場這個東西,是會隨著時間、道德觀念、認知、經歷而改變的,如果這個東西經不起以上任何一項的考驗,我們其實并不必要那么執著于它。它的本質是流動的。
永遠臣服與當下所經歷的事實,它會打開我們的感官,不被偏執帶走,讓我們在更多層面上體驗世界。我們生而為人,還有什么是比收獲更多繽紛的生命體驗來得更有意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