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劉同的《我在未來等你》,36歲的郝回歸,一不小心穿越回了自己的高中時期,遇見了18歲的自己劉大志(父母離婚前的名字,離婚后隨母親姓,改名郝回歸),甚至還陰差陽錯地成為了自己的班主任。
郝回歸原本是在大學任教,作為一名普通的政治課講師,自己不滿意工作但又不知如何改變現狀,想辭職的想法也被周圍人以“大學老師多好多體面,干嘛要辭職”的想法而堵回去了。所以當他意識到自己穿越回去的時候,決心幫助劉大志“走上正途”,讓自己不再經歷36歲的窘境。
在暗地里幫助“劉大志”的同時,郝回歸也根據自己后來的記憶,“提前”知道了他周圍小伙伴所經歷著的困惑與困難,并總是以不著痕跡的手法一次次化解困難,解答困惑。
看到這里我不禁有些感慨。好像劉大志少年的遺憾,那些不為人知的傷痛,終于在36歲的自己這里得到了慰藉,并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呢?在那個敏感脆弱而又要強的整個青春期時間,又有誰來治愈我們呢?
比如說與父母的沖突,一方面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以至于提出過分的要求或者是深深打擊過我們內心的評語,一方面自己對父母的不理解。在我們成年之后,可以逐漸意識到當初對父母的不理解,但是當初那些父母對自己內心深處造成的“無心之過”呢?卻已深深印在了自己的腦海中,無形中影響著自己的行為,乃至自己對下一代的教育方式。
比如說當時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又受到了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的多少次批評,甚至是懲罰,讓他們遭受了多少非議,自尊心被擊垮,他們變得消沉而自卑,而他們身上本來散發著的人性閃光點卻未有人來發掘。他們就這樣自卑而又孤單地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
當然,并不是怪當時的父母和老師,只是大家都沒有這種意識,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給青春期的孩子造成了傷害,也不會想到有些甚至刻骨銘心,成為接下來伴隨他們一生的傷痛。
只愿你我能夠釋懷那些明媚而又深刻的傷,只愿你我長大成人后更加溫柔地對待身邊的人尤其是還處于性格塑造中的孩子,不要讓他們也在這明媚的年級中,留下一道道深刻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