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的是梁寧產品課有關角色化的內容,什么是角色化,就像在古代底層農民面對皇帝一樣,其實他們并不認識也不了解皇帝這個真實的人,而只認識這個角色,舊的皇帝死了,新的皇帝又會上來,那么,做產品和我們今天要講的角色化有什么關系呢?
一.人的群體性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作為一個群居動物,天然的具有想和其他人呆在一起的特性,當一個群體形成的時候,這個集體也會擁有它自己的所謂“集體人格”,比如學生,下屬,老師等集體,你會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普遍的相似性,這種集體的相似性就是集體人格。
集體人格其實就是角色。
所以,為什么孔子對于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為他給我們整個民族都寫了角色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婦。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們需要這些角色?
因為預期,或者說是效率。
在人際關系的網絡中,我們會和許多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可能對每個人我們都清楚的知道對方脾氣秉性,人生經歷,所以為了避免發生矛盾,我們就給某個集體一個角色,使得當我們面對這個集體中的某個人的時候,就可以預期到對方的反應,比如我們去餐廳吃飯,面對服務員這個角色,我們就沒必要去了解這個服務員的性格愛好,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責任是在餐廳內為我們服務,我們點餐結賬的時候叫他就行了,所以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大大提高了社會運行的效率。
二.產品經理為什么需要懂角色
我們先來談談另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進入某個角色里面?
是我們天然就想成為某個角色嗎?在成長中自然就想當個好角色、好職員、好領導嗎?其實不然,只有在社會需求的壓力之下,人才會扮演某種角色。所以很多產品經理經常會說“應該”,就好像某個人就應該按照社會的要求這樣去做,比如一個產品經理打算設計一個給大學生使用的產品,有的產品經理就會下意識的認為,學生嘛,當然應該是以學習為主的,但卻沒有想過,一個學生上玩一天課后躺在床上休息,還真的會有[雖然今天上了一天課,但回到寢室應該繼續好好學習呢]的想法嗎?
所以做產品,不能基于對用戶角色化的認知去設計功能或者需求,而要把每一個用戶真真切切的當作一個[人],基于對人真實需求的探索,才能真正抓住真實的需求,而不是用戶在角色當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