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易》之為道,即象以見理,即理之得失以定占之吉兇,即占以示學,切民用,合天性。-《周易內傳》
白話:(考察歷代易學家的得失后)總結《易經》的大道,就是“象”是反映“理”的,用理的得失來判斷占的吉兇,(就不會有重大的錯誤),占需要結合義理,考慮人民實際情況,符合自然規律。
1
這句話的前提是總結易學史。從秦焚書開始,《易》因為是占書在六經中唯一幸免。但也埋下禍根。各家各派在《易》上的發揮闡釋,越發偏離,亂象叢生。
從秦開始,有,“一以象旁搜曲引,而不要諸理。” 襄楷,京房,鄭玄,虞翻。一般稱漢易。漢易還分西漢易:孟喜(卦氣圖),焦延壽(易林),京房(八宮);和東漢易:荀爽(升降),鄭玄(爻辰),虞翻(納甲)。
魏晉的王弼著《周易略例》,“知其陋”,提出“掃象”,“一以道為斷”。王弼自古有“天縱之圣”(孔潁達)和“罪浮桀紂”(范寧)兩種評價。也是對其開創性的肯定,和“掃象”弊端的總結。
2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這個思想從老莊中來,非常先進。象的作用是得言,得意,只是工具而已。猶如得魚忘筌,得兔忘蹄。漢易中沒有。王弼20來歲就注老子,易經,通莊子,無愧于天縱之圣也。
義茍在健,何必馬乎?類茍在順,何必牛乎?爻茍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茍應健,何必乾乃為馬?-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這就是王弼的最爭議的地方。嚴重地說,“罪浮桀紂”,桀紂這樣的暴君最多也就毒害一代人,而王弼則害很多代人了。他大膽地說,何必用馬牛的象來指示道理,道理就是道理啊。這個可能也是目前很多現代人會表示贊同的,豈不知道這樣就,“罪浮桀紂”了。割裂歷史的未來學都是空中樓閣。
“乾為馬,坤為牛”這里飽含智慧。乾為天,時間速度(馬的速度);坤為地,重視承載,力量(牛的負重)。所以“服牛乘馬”。
“得意忘言“,“得言忘象”,以老莊解易,玄之又玄,則把先圣的象中之意都割舍了。把漢易,左傳易,及一切歷史都割裂了。王弼易有一定的先進性,他重新注解部分易經。唐孔潁達也選擇他的注編成《周易正義》,影響深遠。
3
唐宋《易》對王弼的易多有繼承,如蘇軾的《易》。也有陳傳一派,推伏羲先天說。宋開象數和義理兩派。程子《易傳》進一步發揮王弼易,“純乎理事”。朱子《正義》《啟蒙》雖學宗程子,象數宗陳傳,專言象占。所以王弼,程子對漢易都是矯枉過正,而朱子則矯正過枉。當然還有張子《正蒙》《易說》,周子《太極圖書》之易,各有所長。邵雍《皇極經世》之先天易上篇已經論說。以上一般稱宋易。
只談理不談象,玄也;只論象不明理,執也。所以象以見理,象的吉兇要和理結合來定。
4
發散下,“雙11”,又引發新的搶購和討論。我不愛錢馬云爸爸和我沒審美劉強東哥哥還在討論數學和邏輯哪個重要。這是什么象呢?什么理呢?天才王弼23歲就不幸早逝,假設他在,肯定得說馬象可改秒殺搶購象,牛象可改優惠券象,最好不要象。我們的理就是服務消費者,搞那么多象干什么呢?還要大家半夜搶購,計算優惠券,到底誰服務誰呢?最后,搶到一堆無用之物,還是怪自己吧!
《易初》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