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時間能力是指塑造時間的進程,跟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立關系的能力。這樣的過程可以通過一種被動的形式發生,比如采用某種分割和安排時間的方式,也可以通過一種積極的形式發生,也就是說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分配時間。孩子從童年早期就開始學習他是否能夠利用時間,以及怎樣塑造時間,他是否只能被動地觀察事情發生。
原發能力中的“時間”能力與繼發能力中的“守時”能力常常被混淆。“守時”強調的是對時間界限的滿足,能否主動或被動在設定好的時間段內達成某種社會行為。“時間”能力是指擁有或給予時間的能力。我是否能給自己時間,是否能給別人時間,例如花時間與朋友或家人閑呆?我是忙忙碌碌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是被時間掌控的人;還是我能夠照顧到事情、關系和自己的內心需求,我的時間由我掌控?
時間能力好的人,能夠關注到自身的種種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安排、規劃時間,重要的是,他能夠給自己時間。時間能力不好的人有兩個極端:其一,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時間。他的生活會被種種的事情和活動填滿,如果真的空閑下來,他反而會不知所措,會恐慌,甚至會覺得浪費生命而自責。其二,不能規劃自己的時間,常常隨性情所至而安排自己的時間,俗話說“想起一出是一出”。前者是沒有時間供自己花,后者是對自己的時間揮霍亂花。它們的共同點是,這兩種時間能力差的人內心常常有沖突或困惑,不能自如、自在、自安。能否把時間分配給自己,與自我接納、自信、條理、成就等其他現實能力有關;能否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與關系、信任、性、服從、成就等現實能力有關;能否照顧到自己和他人的需求,統籌安排自己的時間,與融合、條理等現實能力相關。一個人時間能力的分化、細化的養成和發展與其童年時所受的待遇,即其自身的時間經歷有關。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會更深入地敘述。
大多數受教育的中國人,小時候較少有自己安排時間的時候,尤其是85后的獨生子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雖然也要上學,但放學后的時間基本上可以由自己支配,先寫作業再玩還是先玩再寫作業多少能自己作主。85后的獨生子女卻很少有大塊的時間由自己安排,個別家庭的孩子放學、晚飯后、周末甚至很難找到玩伴,因為大多數其他的孩子要么在上各種培訓班,要么在家練琴、陪家教。缺少支配和安排時間的體驗,會阻礙孩子“時間”能力的發展,他們要么惶惶不可終日,用各類事情占據了自己的時間,又哀嘆自己時間不夠用,沒有時間;要么不能有效利用時間,拖延癥流行,或者隨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