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休日,一位母親帶著自己七八歲的兒子去書店看書,一開始還好,但沒過多久,孩子便閑不住了,看過的書也不放回原處,而是隨地亂扔,店員姐姐走過來說,小朋友,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看過的書要放回原來的地方啊。也許聲音高了一些,孩子躲到媽媽身后,扯著媽媽的衣角,探出頭來看著店員。當媽的急了,聲音提高了一個度“孩子小不懂事,你這么兇是什么意思?”
本來是很簡單的平常事,是孩子年紀輕,也許沒有經歷過,當媽媽的教一下,再讓孩子給人家道個歉,什么事情也就沒有了,但如果這位母親是這樣的態度,我也就只能說:年紀小,不代表就可以沒有教養。
可以將專業技能之外的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的普世的品質用兩個詞來概括。
其一是教養、其二是修養。
教養是個很有趣的詞,一般用來——罵人。
許多討論教養的書籍中,在我看來包括了我所認為修養的部分,就我而言,教養應該是任何一個略明白事理的人,從一開始就理應具備的品質或者說是能力,教養也分層次而作為普通大眾所具有的一般的教養,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其他人的尊重,而這種一般的就應當是在家庭教育中自然產生的。例如不影響、打擾他人,例如講文明懂禮貌,例如獨處時不能違反自己的準則,即慎獨。這樣看來,有這種層次教養的人會得到別人一定的認可,因為沒有誰會去厭惡一個懂禮貌并且易于接觸的人。
一般的教養大多存在于表面,在一舉一動中能夠自然流露的東西,但他的持續時間一般都不是很長,在與人接觸的時候,通常有大段的時間會經由言語動作相互認識了解,更深層次的教養則會在這種時刻體現。
傾聽也許是個很好的例子,大多數人都會有講話時候被人打斷的經歷,一般被人打斷的你 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愉快。推己及人,我們應該做的事是仔細的聽好別人所講的話,避免別人的難堪。也有這樣的情況,從兩個人的交談變成單方面的講演,這告誡我們不要說得太多而聽的太少,換一種角度,人耳每分鐘能分辨的詞語的數量嘴能說出的字的兩倍,接下來的時間與精力用來消化和整理所接受的信息不是更好嗎?
俞敏洪說,教養就是當你走到一群人之中,你的行為恰當得體,讓人感到禮貌和愉悅。
依我看來,看來還要讓每一個人都沒有被孤立的感覺,在過程中如沐春風才更好。
而談到第二個詞,查找它的過程就更有趣了。
我在學校的圖書館檢索系統里查找這兩個詞,關于教養的書都在講哲學。至于修養有關的書籍材料中,我挑中的兩本書都歸類在美學中。修養——美學。也算是“死得其所”。(原諒我用這個詞,腦子突然冒出來,并不想換。)
教養與修養最大的區別是是否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
健談就是一種神奇的修養。
健談之人不僅要有獨特的想法,而且要博覽群書,思想遠大,懂得傾聽因而總是言之有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瓦爾特·斯科特
將健談歸為需要知識的修養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不假思索的胡說,沒有計劃的去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所說的內容就會毫無營養可言。但是當你所講解的東西帶有價值或個性化的內容,你的身份就不再是簡單的談話者,而更像是一個教育家。
“你所說的每一個詞語都在暴露你的內在,而你所經歷的事情多的每一個文字都不同程度地構成了你自己”
個性也是修養的一種,我表姐幾年前說喜歡和我一起吃飯,這樣她就能多吃一些,原因居然是我吃的多。這當然不是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但它的確很形象地表達了個性的作用,總有一些人能讓你覺得它就是生活的催化劑,讓一切順滑且便利,讓人舒服。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具有潛在的吸引力,他們睿智,善于運用自己所能為別人謀利,同時為自己謀利。人格培養培養也是需要知識儲備的,不是那些工學理學的應用技能,而是柔和的文學力量。我奉行一種學說,每讀一本書,就相當于經歷了作者的人生,經歷了這些優秀的人的人生所糅合的一個復合型的人格必然能在與不同人的相處中游刃有余。
個性也會表現在外在上,想象一下,一種被命名為驕傲的走路姿勢是怎樣的,而那個用驕傲來走路的人的個性又會是怎樣的?
教養通常用來辱罵。他人而修養,我更希望被用這個詞來描述,或者說被贊美。
你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