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頭的話:
去年的父親節,想用些許文字,借以填滿『父愛如山』的父親節。未果。
很快,今又逢父親3周年的祭日,打開『簡書』,私密欄里,“父親節,回憶父親二、三事”那篇文章還靜悄悄躺在那等著它的主人續篇呢。
感覺可以換個話題寫。于是,就有了如下的文字的問世,請看下文。
正文:
又到一年3.17。
日子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第三個年頭的3月17日又將來臨。
3.17,對于常人而言,光陰的時空里,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時日,一個瞬間??蓪τ谖覀僉家而言,卻是一個不容忽視、難以忘卻的日子。那年(2017年)3月17日的早晨,剛過九時,省立醫院,父親病床前的那臺心電監護儀顯示,臉色枯黃的老人他已被心電圖上的那條長長的直線牽引著,去到了另一個我們尚不可知的來生。撒手西歸的父親,終于可以擺脫這月余里揪心的病痛折磨,放寬身心,平靜安祥地入睡了。
人是有命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還真是這么認為的。對于父親,我一直以為他可以活過九十,也就是鮐(tái)背之年。因為從主客觀兩個因素來看,都有這種可能。
主觀上,他是個嚴于律己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診斷出糖尿病,為保命,他把幾十年的煙和酒戒了,是說戒就戒的那種,決不含糊,沒有磨磨蹭蹭的那個情形。幾十年來,他的生活極有規律,晚間十點半上床休息,早晨不到六時起床,從未改變;飲食上,有利于身體的食物會常吃不間斷,不利的堅決不吃。有好的養生方法他也都會去嘗試一番。譬如,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就見他嘗試在睡前品一小盞的葡萄酒,說是可以軟化血管。法國人好美食飲酒,卻普遍保持良好的體型,這大概也是和飲用大量的葡萄酒有關吧。當然,這種葡萄酒是優質的而非勾兌摻假。
客觀上,父親在1992年離休后,享受政府給予的二級醫療待遇,讓他有條件求醫問藥。老人定期檢查,按時服藥,雷打不動。遇有檢查單上的疑難問題,也會多方詢證,求解答案。父親的心臟沒問題,也沒高血壓,糖尿病二、三十年來,總體控制的很好。省立醫院一位和他熟識的醫生曾經開玩笑地說:“老人家,你有這么長的基礎病歷史,還能保持這樣的指標,真不錯呀,有的甚至比我們年輕人還好呢!”他也為之感到寬慰,覺的是自己努力控制的結果。
父親死于直腸癌。他是出生于粵東山區的客家人,在飲食習慣上,多吃肉,少海鮮魚類。但年輕時生活上的一些不良習慣,讓他在不知不覺間患上了便秘。長此以往,經年累月的浸潤,使他身上的腸道在直腸鏡下顯示為模糊不清的黑病變。老人生命的最后幾年,總被通便問題困擾著。一年二次的直腸鏡檢查,也并沒有檢出癌癥什么的。不是絕癥,你又這么大年齡了,那個醫生會冒著手術上的風險為你動刀做手術呢?然而,病人身體上的難受,生活上的不便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也是醫生乃至他人難以感同身受的。我曾帶老人去過幾家醫院,包括洋頭口的省人民醫院,檢查是否有患痔瘡的各種可能。無奈,一直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
2013年的那個夏天,繼3個月前的直腸鏡檢查后,父親又一次申請再查。省立醫院內窺鏡室的何主任和他相熟,說:“不是剛查過嗎?”在父親的堅持下,再一次做了直腸鏡檢查。這一次的病理報告出來,顯示黑病變部位有癌腫,而且是惡性很高的那種。
其實,父親通便不暢,就是腸道的某個部位長了腫瘤,致腸道變窄。在我看來,直腸鏡檢查,抽取的標本,若位置不對,沒有檢到癌腫部位,自然無法提前告警。這就是運氣,就是命了。有的人,胡吃海喝,遇有問題了,運氣好,一查就準,早預警,早治療,無性命之憂;而父親,運氣不佳,反復檢查,最后是發現了,預警了,但已錯過最佳治療期。原本腸癌的生存率是蠻高的,發現的早,切除了多會沒事,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些例子。可父親也遇上了這種情況,縱然自己也很重視,但時運不濟還是被耽擱了。能說什么呢?天不假年,惟有一聲嘆息!
病癥確診后,院方安排住進了于山腳的協和醫院。因為腫瘤占位有點大,還不能馬上手術,故先在放射科做前期治療,后轉干部病房。
在是否手術的問題上,我與父親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只要能動刀切除病患,就能提升生活質量。而醫院,卻在猶豫不決間。在和結直腸外科主診的林主任之間的對話時,我的“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直白,讓院方主刀者放下了包袱。
隨后進行的手術很順利,父親總算下了手術臺。2014年的春節,我和父親是在協和醫院結直腸外科病房,度過了農歷甲午馬年的整個新春假期。手術恢復期,我曾問過查房的林主任,他坦言沒有切得很干凈?!盀槭裁??”“切干凈就下不來手術臺了!”盡管如此,這個手術,還是為父親贏得了整整三年的生存期,而這三年,是有生活質量的整三年。
在這段時間里,我協助父親定時在協和醫院復查;在福馬路上的省腫瘤醫院陳乃杰主任處進行中西醫的輔助治療。或許感到去日無多,父親開始撰寫自己的生平,完成了《我的自述》的初稿、校對與核稿。打字是我請人幫助完成的。定稿后,根據他的分列名單,分別郵寄他的戰友、同學、同事和親朋好友。在這期間,他還見到了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戰友、同事、同學。如從南京來的老同事劉老師、董老師夫婦,有馬來西亞回來探親、祭掃祖墳的三個侄子。更多的,是通過書信和電話聯系著,偶爾也會在我們的幫助下用微信視頻交流。
↓這張照片,應該是拍攝于2014年10月間。當時,南京的劉老師和董老師夫婦來福建,舊地重游,來家看望父親母親,他們都是原永安水校(現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同事了。那年年初,父親在醫院剛動過大手術,看面容,恢復的還不錯。
自左至右:母親、董老師、劉老師,父親。
時間過得飛快,日子在平淡中,在夾雜著各類的復查和等待結果中一天天地過去。一年,二年,甚至三年。三年的生存期已經過去,我們以為腫瘤已離父親而去,我們還希望有四年或者五年的來到。
其實,在世間,好多事情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病魔在改變著進攻的方向,正悄悄來到父親的身邊。2017年的春節剛過,腫瘤以侵犯膀胱、腹腔的方式宣告它的到來。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它就讓曾經信心滿滿的父親心灰意冷,痛不欲生。許多人不相信,春節期間還聲音洪亮,到處給人打電話拜年的父親,竟在年后不久就氣數已盡,撒手人寰了。
我知道終會有這么一天,但希望是父親手術后的第五年,或者上天再慷慨一些,假以天年,在他九十歲后的某一天。當然,對于宗族觀念挺重的父親,能夠看到孫女學業有成歸來,立業成家出嫁,是再好不過的了。只是這樣的想法,連我自己都感覺不太現實,顯得太奢望了。
事實上,父親也很滿足,他多次和家人說過:他是這個家族里長壽的一個人了,祖父,祖母,曾祖父等壽命均不及于他。87歲高齡享年,在福州的地方風俗里,是可以綁紅帶辦白事的。
父親的葬禮是由人社廳老干處操辦的,規矩按黨員干部那套方式舉行,既簡單又肅穆。厚養薄葬,這樣一種風氣很好!人既已去,隨后的許多事就顯得無足輕重。
現實生活中,大概是生活里的百般操勞,身心疲憊,男人的壽命總比女人顯得短些。父親年長母親將近7歲,常說福無雙至,父親既然已走,那就讓2017年始進入耄耋之年的母親代他好好再活上些許年吧。
父親是幸運的,他這輩子生活上有母親伺候于他;退休后,有穩定的退休工資和良好的醫療條件保障著他;有單位和組織(省人事干校、省公務員培訓中心、省人事廳老干處、省人社廳老干處、省閩粵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在時不時地關心著他;有他的戰友、同學、曾經的同事在惦念著他。他的晚年,雖然也遭受到病痛的短暫折磨,但相比于他的健康高齡,這段時間很短很短。更有他的兒子,陪伴著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那段泥濘路程。他走了,還有他的老伴在念叨著他,有他的一雙兒女在懷念著他,更有他的兒子在周年祭、清明節,還有父親節時,會一次次地下筆在寫文緬懷著他。而相比于我們的父母這輩,我們這代就差了一截幾許。再下一代呢?不確定!
所以,生死有命,不必對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苛責。在我們這種年齡,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是最實在的。君不見,突如其來的新冠大疫,讓原本可以繼續前行的許多鮮活生命猝然而終。誰能預測,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敲門!
原木色的圓桌上,灰色的輕煙在春季午時的空氣中升騰繚繞著,母親坐在桌子的一側,端視著父親遺像中的熟悉面孔,沉湎在往日共同生活的回憶之中。。。她說:古時要守孝三年,三年期未滿,不可以舉行婚嫁、吉慶之事。官員在父母去世后,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
現在與遠古在觀念上改變了許多,但有些必要的儀式感還是需要的。對父母的孝敬,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在社會對他人的尊重與否。
年年都有3.17。
父親的3.17,他在往生的世界里,可以祈福保佑著他的家人;而在塵世的3.17,我們能做的,就是借此機會緬懷故人,維系家庭的親情友愛,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做能做的事,做該做的事,過好每一天。好好的活著,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整理父親遺物時找到的幾張老人年青與老年時的照片,作附件隨發!
起稿于2020.3.16,農歷庚子鼠年仲春。
完稿于2020.3.17,午時。
2020.03.17發布于「簡書」
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