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簡單小瞇一會兒,一覺醒來發現又很晚了,想堅持做一件事兒真是不容易啊--)?
我是一個胖姑娘,減肥這事兒說了七八年也不見瘦,翻一翻自己看過的減肥內容,但凡有“21天減肥法,生酮飲食法,斷食法,一個月瘦十斤,一周瘦七斤”等等這一系列關鍵詞的總能迅速吸引我的眼球,讓我充滿斗志地開始,而失敗的結局往往比我預想中來的也要迅速。反反復復,我以一個“胖姑娘”的身份度過青春最爛漫的時光,并且繼續以這個身份邁入了女性一生中另一段重要歲月——20歲。
以前我總會把這歸咎于自己做事半途而廢不能堅持,而現在我突然發現還有一個隱藏在我潛意思里的更重要原因,那就是,我總是想通過捷徑來找到最快速的方式完成短期暴瘦,以對抗的方式同身體作斗爭,沒有和諧,也必然達不到統一。反觀我的姥姥,每頓飯少吃一點點,除了大肥肉沒什么刻意忌嘴,不知不覺在一年的時間瘦了30斤,體檢時各項身體指數都恢復健康。
可見,我們自以為能通過某種捷徑快速實現目標,實際往往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不僅如此,長期地反復無常更是消磨一個人意志力的最大元兇。
鋪墊這么長一段,我其實是想反思自己的一種固定思維:對捷徑的依賴。
不僅僅是減肥,這種依賴遍布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比如網上經常可見的:如何用3個月考研成功,如何做到1個月看10本書,如何運營1個賬號快速漲粉10萬,如何用1小時的時間寫出爆款文案......由此也衍生出各種各樣的速成方法論,更有甚者,創造這些方法論作為變現產品以迷惑人的心智(伙伴們還沒忘記那個11天寫2000首詩的小姑娘吧)。
我想了一下,“方法”來源大概可歸為兩類,一類是有的人長期認真工作在某一件事兒上,通過大量地積累總結而成,另一類則是那些天生聰明的人與生俱來的不同于常人的思維能力。不可否認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事半功倍,但它們往往不具有“普適性”,能夠執行好方法的前提是要么有經驗,要么有頭腦。對于大多數的我們而言,能夠從中領悟到二分來幫助自己提升效率,已經十分幸運了。如果總是依賴這些不具有普適性的速成捷徑反復無常地在一件事中掙扎,就會造成具有普遍性的困擾了,比如我們常見的節食與暴食,高強度學習與徹底放棄等,由此也帶來脫發,失眠等一些年輕人非常關注的精神壓力。
工作這一年我總是感覺缺少那么一點運氣,越來越變得機械化,人也越來越孤僻木訥,才二十多歲呀,我真的害怕自己停在這個黯然失色地坐標點上,把一切過成常態。所以我一直在想到底哪里出了問題,直到今天我終于有了一點思路,就是我把捷徑與快速已經深深嵌入自己的思維中,不管解決什么問題,尋找捷徑已經成為我大腦第一反射。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從我小的時候它就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個各方面還不錯的孩子,家里親戚眾多孩子中我是成績最好的之一,外向大膽樂于表達的性格也為我在老師面前增色不少。聽聽課就能考得很好的數學成績,短時間就能快速完成背誦,臨時著急趕做的PPT就能得到老師的褒獎,上課講一次就能理解的難題,參加什么比賽都能拿個獎狀回家......我一直是爸爸媽媽的驕傲,是親戚們鼓勵弟弟妹妹的參考。久而久之,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總能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努力就獲得同別人一樣的成績,甚至更出彩。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什么比被表揚更開心得了,所以漸漸地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開始習慣于放大我的這些“速成優勢”,什么事情都想著如何找到最快的方法去解決,如何拖到最后一刻再來完成,然后去享受這些還不錯得“速成成果”所帶來得虛榮。看來小時候受點挫,一路不要那么順當也真的很有必要啊。
直到我工作后,再多的完美計劃,夸夸其談都沒有用,現實成績才是檢驗一個人能力的直接標準。從學校帶出的光彩沒有了用處,在全新的陌生環境里想不出捷徑達到速成,我的鋒芒與自己尚不出眾的能力形成很大的落差。越想證明自己就越著急,越著急處理問題就越浮躁。在別人眼里的看不到夸贊了,我才發現,那些從小一直以為的自信,好像更多的是一種虛榮。我做什么事都是在給別人看,而不是我自己。我看似很努力,但我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就是做一個“好的結果”給別人看,而非基于事件本身,主體對象都搞錯了,必然會忽視很多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細節,那又怎么可能真正處理好問題呢?
或許其實我并不是缺少運氣,而是自我約束在一個追求不太正確的結果的固化思維中做無意義的努力。我想也許有很多朋友,像我一樣,感覺很努力在一件事情上堅持很久卻不見一點起色,那么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的某些想法上出現了偏差,尤其要以結果為導向逆向分析過程,相信會找到一些原因。
捷徑走慣了,人就會變得很虛榮,甚至覺得一步一步努力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兒。踩在浮云上的努力,會讓自己越來越浮躁且虛偽。
一點小小補充--今日所說的“捷徑”,只是針對一些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上的偷懶求快,絕不包含有關道德底線或法律之外的捷徑。每個人都想鮮艷的生活,寫下這篇文章,也暴露了我最不齒的那一面,算作一篇懺悔錄,希望不要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