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間的鷸蚌相爭
主講:姜鵬
? ? ? ?李泰和他的哥哥李承乾相比,長相上可能差一點,他比較胖,腰腹洪大,甚至到了行動不便的程度,但是李泰愛好文學(xué),這點深得李世民的賞識。李世民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對眾多官員說過,他說你們看看我這個兒子,文筆多好,簡直就是一個大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 ? ? ?李泰也是非常聰明,他知道父親欣賞自己這一點,于是就在貞觀十六年(642)正月,送給父親李世民一個大禮,《括地志》。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地理巨著,記載了當(dāng)時各地的風(fēng)俗和人物故事,可以說是一本唐朝地理方面的的百科全書。所以李世民看了之后很高興,他就想賞賜自己這個寶貝兒子,想來想去,他下詔,讓魏王李泰到武德殿居住。
? ? ? ?這是一個不得了的事情,因為按照規(guī)定,皇帝的這些兒子們,長大了之后你都得到皇宮外面去住,你不能留在宮里面,而且按理來說,李泰早在幾年之前,就應(yīng)該離開京城,到外地去赴任,但是李世民舍不得兒子,把他攔下來,這次又要讓他到宮里面,離權(quán)力中心更近。而且武德殿這個地方很敏感,很重要,比如說,在唐高祖李淵時代,住在武德殿的是李元吉,到了后來,唐玄宗繼位之后,他聽政的地方就在這里。更糟糕的是什么,李泰可不是太子,人家李承乾才是太子,李世民下了這個詔書,一定會加深李泰和李承乾之間的矛盾,所以最后魏徵實在看不下去,就極力諫言,制止了這件事。
? ? ? ?但是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一件事上,咱們再舉幾個例子,咱們之前不是說李泰比較肥胖嗎,這事要放在現(xiàn)在,父母一般都會讓孩子注意身材管理,好好減肥對不對,但是當(dāng)時的人沒有那個意識,李世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我這個兒子這么胖,他每天上朝參拜的時候,走這么遠(yuǎn)的路,那得多累啊。所以李世民一心疼,一咬牙,就下令說,李泰你以后也別走著來朝見我了,你可以坐著小轎子來。
? ? ?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不知道怎么去愛自己的子女,就用一種非常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方式去表達(dá),怎么表達(dá),我不斷地給你錢,給你好吃的好穿的,給你物質(zhì)上的東西,而且這個數(shù)量級有時候是非常夸張的。李世民對待李泰也有這樣的情況,他曾經(jīng)賞賜給李泰一座大宅,宅子后面有水池沼澤三百多畝,李泰就派人在這些水池旁邊修筑堤壩,這里后來就成了當(dāng)時著名的美景,叫魏王池、魏王堤,唐朝有很多詩人在這里留下詩詞歌賦,比如我們熟悉的唐朝詩人韋莊,他有一首《中渡晚眺》,里面有兩句,說千重碧樹籠春苑,萬縷紅霞襯碧天。家寄杜陵歸不得,一回回首一潸然。這描寫的就是魏王池的景象。
? ? ? ? 我們可以看到,在太子李承乾失寵的同時,魏王李泰在皇帝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這么一來,李泰身邊必然就會聚集一群趨炎附勢的人,他們不停地唆使李泰,讓他向哥哥李承乾發(fā)起挑戰(zhàn),而李泰本身也有一些野心,父親的寵愛又給了他很多美好的幻想。那太子李承乾會是什么反應(yīng),當(dāng)時是非常緊張了,父親也開始不喜歡自己了,弟弟也開始有搶奪自己太子之位的意思了,怎么辦。
? ? ? ?急病亂投醫(yī),李承乾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居然是豢養(yǎng)死士,刺殺李泰,但是這件事沒做成,《舊唐書》里面說,當(dāng)時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這件事過后,李承乾又聯(lián)合了兒時的玩伴,李元昌、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居然想要直接殺入宮城,篡奪皇位,但是最后也失敗了。事情鬧到這個地步,李世民下令,廢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并且給他發(fā)配到偏遠(yuǎn)的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彭水縣。和李承乾一起準(zhǔn)備造反的那些人就沒有這么好運了,基本都被處死。
? ? ? ?李世民廢了一個太子,就得立一個新的。魏王李泰原本以為,這個太子之位必然是自己的,所以他就趁著大哥被廢,在父親李世民耳邊添了把火,他說假如我做了皇帝,我就把我的兒子給殺了,這樣等我死了以后,我就把我的皇位傳給我的親弟弟晉王李治,所以您完全不用擔(dān)心我會對弟弟做出什么不利的舉動。但是當(dāng)時的大臣褚遂良聽了這話以后,就和李世民說,魏王這話說得有點虛偽了,假如您去世以后,魏王李泰做了皇帝,他大權(quán)在握,怎么可能把皇位傳給弟弟,不傳兒子呢,還說要把自己的這幾個兒子都?xì)⒘耍@更不可能了。
? ? ? ?李世民聽了這話就開始猶豫,懷疑這一些會不會是李泰處心積慮想要爭奪的局面呢,太子造反會不會是李泰從中作祟呢,于是李世民親自審問廢太子李承乾,而李承乾以一個庶人的身份,毫無顧慮的說,臣為太子,復(fù)何所求!我之前是什么身份,我是太子啊,我難道是因為閑著沒事去造反嗎,當(dāng)然不是,要不是李泰逼人太甚,給我造成那么大的威脅,我根本不會走上這條路,也根本不會落得現(xiàn)在這個下場。
? ? ? ?李世民聽了以后就明白了,皇帝這個位置絕對不能傳給李泰,為什么,因為一旦李泰做了皇帝,就等于變相承認(rèn)“副君可詭求而得”,大家想想這個道理沒錯吧,如果李泰成為了太子,日后登基,那就意味著皇位是可以通過陰謀詭計來獲得的,你是嫡長子還是嫡次子哪怕是庶子都沒關(guān)系,只要你有權(quán)謀,會玩手段,那你就有可能成為皇帝,如果真要這樣的話,唐朝以后的宮廷政變、權(quán)力斗爭,將會變得無比的頻繁和血腥。所以當(dāng)李世民認(rèn)定李泰在搞陰謀手段之后,李泰就已經(jīng)在太子爭端戰(zhàn)中出局了,如此一來,太子的最佳候選人就剩下了一個,就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最小的兒子,晉王李治。
? ? ? ?有一天退朝之后,李世民單獨留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李勣這四位重臣。等其他人都走了之后,李世民突然說,你們看看我這幾個兒子,怎么做出這樣的事兒,我真是活著沒什么意思了,說完啪的站起來要往墻上撞,這幾個人趕緊去攔,李世民又拔出佩刀想要自殺,長孫無忌趕緊把刀搶過來,塞到站在一旁的李治手里。李世民順勢就說,現(xiàn)在到這個地步了,我想立李治為太子,你們覺得怎么樣。長孫無忌回答,“奉旨,有異議者,臣請斬之”,皇帝,我們都聽您的,誰要是說不行,請允許我殺了他。就這樣,時年十五歲的李治成了太子,后來就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但是話說回來,讓李治做太子,應(yīng)該并不是唐太宗的本意,因為從后續(xù)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出,李治性格偏向懦弱,并不適合做皇帝,但由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兩敗俱傷,此時的唐太宗,實際上也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選擇了,選擇李治,實際上是一種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