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窮,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來維持家里的開支,他平均每兩三個月回家一趟,在家里待上四五天就要回到打工地繼續上班。母親則常年在家,靠種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來獲得收入。因為生活上的限制,從小我與父親就聚少離多,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這也許是長大后與父親話題較少但與母親無話不談的原因。
父親比較重視我的學習情況與人生規劃,母親則更偏重于重視我的生活起居等比較瑣碎的事情。吃晚飯的時候父親比較喜歡喝酒,每當“酒過三巡”,父親開啟話嘮模式,結合他自己的社會經驗給我講述很多人生道理,有些道理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了,會表現得很煩,父親看到這,也會戛然而止,進而轉移話題,討論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學好之后的美好人生,總是會出現那句話“上出息了學,你包括你的后代都會享福,我跟你母親占不了多大的光”,我也明白,農村出身,上好了學能夠出人頭地,父母臉上也有光。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講述這段故事想說明,我的童年教育有父母的正確引導,也有相當一部分的缺失。有人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同時,我覺得貧窮也限制了對孩子的教育。作為新一代年輕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如何讓孩子快樂且健康的成長,我認為教育思維與教育行動同樣重要。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到成熟,認知能力是在不斷變化的,要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的認知一直是處于一個正方向(好的一面),父母在這一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狼出生睜眼看到的是羊,它認為羊是媽媽,跟隨羊的一生它變得溫柔可愛,狼性的一面已不再。父母也是一樣,父母的愛不只是孩子缺錢花負責給錢,簡簡單單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應該給孩子一個溫暖,和諧,安穩,向上,積極,樂觀的環境。在生活中,你的積極樂觀不僅化解了周圍人的煩惱,更給孩子一種良好的引導作用。孩子遇到困難,做父母的應該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以良好的心態克服困難,而不是親力親為的把困難解決掉,讓孩子一路平川。某些東西追求的是結果,但經歷的是過程,讓你印象最深的也是過程。
正確與孩子相處,是培養孩子情商的一種重要方式。如何正確的與孩子相處?首先要學會與孩子正確的溝通。作為孩子的父母,大部分人在孩子的眼中就僅有父母的形象,嚴厲、呵斥、溺愛等是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生活中常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女孩往往與父親的親密程度大于與男孩與父親的親密程度,男孩與母親的親密程度大于女孩與母親的親密程度”,這也許是上天特意賜予人的一種與孩子更深入交流的捷徑,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這條捷徑去與孩子進行更深入的交流。父母把孩子看作朋友,孩子將父母作為知己。孩子將心事告知父母,父母應該轉換思維,用與孩子年齡相仿且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來解答孩子的心事,這樣的交流方式不僅讓孩子心安理得,父母更加了解了孩子,這難道不能說是父母給孩子的愛嗎?
教育孩子,父母雙方都有責任,正確的引導方式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一定得是“萬能型”的,任何困難,任何事都阻攔不了父親。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自主、學會獨立,學會制定目標,學會追求目標。母親給孩子的形象也應該是一個居家小能手,不過于依賴父親,并且教育引導孩子學會愛自己,學會勤儉節約。
我是一個普通的輔導機構數學教師,教過各式各樣的學生,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表現都不太一樣。五年級的男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生性好動,課上卻表現非常聽話,非常配合;同樣是對數不感興趣的九年級女生,表現卻大相徑庭。通過交流發現,雙方的父母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樣,五年級學生雖還沒到叛逆期,但整個家庭教育風氣比較正,而九年級學生雖是女生,因家庭教育缺失,導致課上很難管教。孩子的成績差并不一定是孩子笨,可以歸納為學習態度差,如何擺正學習態度,各位家長是不是應該好好考慮一下?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將思維轉變一下,將嚴厲,呵斥的方式轉變一下,孩子的成長空間將會大有改變,你們覺得呢?
記得點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