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月十五是中國人的傳統大節,家人聚會,吃元宵,逛燈會,拜廟宇,在圓圓的月亮下,盡情品味家的團圓。怎會想到,2017年的元宵節,我會戴著重重的摩托車鋼盔,在臺灣的鹽水鎮,隨著成千上萬的人群,追著震耳欲聾的鞭炮,從東跑到西,從南跑到北,讓成車的鞭炮在身邊、耳邊、眼前......在身體的四面八方噼里啪啦炸響,讓自己和兒子不停蹦跳在鞭炮所編織的水簾中,世界只有鞭炮,周圍都是鞭炮,不躲炮,和臺灣同胞一樣主動幸福地用身體去迎接每一個飛到身邊的鞭炮,因為這是習俗,因為這樣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于是尖叫,于是大笑,于是勇敢地在炮火中“浴生”,這,是怎樣的元宵節......。
? ? 去臺灣過正月十五是有“預謀”的,臺灣,謎一樣的地方,同樣的華夏兒女,同樣的黑眼睛黃皮膚,僅一海之隔,僅兩黨領導,就隔絕了很久的來往,在想,同樣傳承了5000年中華文明的臺灣同胞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呢?赴臺前的設想是在臺北過十五,臺北的花燈網上介紹不少,想想買個花燈,猜猜燈謎,吃吃元宵也是不錯的,可是當我登記旅游的時候,在臺北過十五的旅游團已經爆滿,導游問我是否可以考慮在高雄過十五,想想那是高山族的地盤,也許能和高山族的人們跳跳舞,也爽快答應,但從沒想到,會有奇遇,會有好事......。
? ? 那日是到臺灣的第四天,一天游覽的項目不是很多,但難遇的晴天,在棕櫚樹下,吃到了臺灣南部的釋迦、芭樂、蓮霧......這些帶著濃濃熱帶甜汁的水果,看著廣闊的大海、蔚藍的天空,被溫煦的臺灣海峽的海風擁抱著,心是飛揚的。在回高雄的路上,導游問我們是否知道臺灣的鹽水蜂炮?來的時候已經做過功課,知道“北天燈,南蜂炮”可謂臺灣元宵節中的兩大盛會:“北天燈”是指臺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南蜂炮”是指在臺南縣的鹽水鎮,許多沖天炮組成大型發炮臺,點燃時萬炮齊發,有如蜂群傾巢而出,故稱“蜂炮”。臺灣的鹽水蜂炮,是臺灣民俗類的文化遺產,是臺灣元宵節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當導游說高雄與臺南鹽水鎮僅四十多分鐘的路程,問我們愿意不愿意去時?兩對夫妻,一名獨行俠,我和兒子馬上舉手報名,導游和司機一商量,每個人出200臺幣(也就50元人民幣)就可以專車送我們來回,太便宜了,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啊,驚喜萬分,蠢蠢欲動,到旅館放下行李我們就督促導游前往。
到鹽水鎮已經夜幕降臨,蜂炮是晚上十點開始,但鹽水小鎮已經戒嚴,來觀炮的車輛只能放在鎮子外的路邊上,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有長長的車“龍”了。導游帶路走進小鎮,小鎮的名字刻在一塊大石頭上,
? ? ?小鎮的模樣如同我們隨意可去的縣城,低矮、擁擠、破舊的感覺,問問能否吃碗元宵,導游回答在臺南這地方,十五是不講究吃元宵或湯圓的,沒有元宵,驚訝啊!沒有元宵可是好吃的還是存在,一碗鹽水意面,一個肉粽,便把我們一行吃的美滋滋的。街上的人都開始武裝起來,頭盔、毛巾、大褂、手套、扎了褲腳的粗布褲子,紙板......都是防炮的裝備,更有甚者還有是自制的防炮牢籠,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 ? 十點,鹽水鎮沸騰了,我們也瘋狂了,煙花艷麗地在小鎮的四周艷麗的綻放,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小鎮內部四處炸響,隨著人群,我們奮力追趕最亮最響的地方,看到了,看到了,原來鹽水蜂炮的“主角”是個一個神嬌隊:打頭陣的是一個全副武裝的人,身上掛有上百鞭炮;然后是個空轎子,路邊的商戶、住戶不時的將一抱一抱的鞭炮仍在轎子中,第二個轎子供的是虎神,第三個轎子是武廟中請出的關帝爺,第四個轎子就是排擊炮了,用于打蜂炮。抬轎子的是一色的年輕人,每跑到一處炮臺(炮臺也是各自商戶捐助磊搭起來的,一般都是五米寬四米高的長方形,)便是一次表演:打頭陣的人身上的炮竹點燃了,轎子中的炮竹點燃了,炮臺的炮點燃了,迫擊炮的炮點燃了,大的蜂炮射向高空的四面八方,小的鞭炮就在你身邊炸響,還有將四周用炮竹編排的簾子點燃,那一瞬間,一炮點燃,萬炮連響,聲光齊作,震耳欲聾,夜幕里是個璀璨艷麗的鹽水鎮,上百成千的人在炮陣中跳躍尖叫......。
? ? ? 這樣怎樣的夜晚!這是怎樣的人生一幕!
? ? ?這一晚,我記住了那聯排的炮聲,記住了漫天不斷的絢麗煙花,記住了成千上萬的人不是躲炮而是積極追炮跑、在鞭炮中不斷抖動的熱情,記住了臺灣南部鹽水小鎮,記住了一個一輩子不會再有的“蜂炮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