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記憶粒子
大腦存在唯一的粒子,它不停的在運動,而運動的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神經主導進行的軌跡刻錄,二是粒子在已有的軌跡上觸動神經進行的自我保護。而記憶的形成也劃分為兩種,一是粒子在神經的觸動下在大腦刻錄的軌跡,二是粒子在兩個痕跡之間游走形成的軌跡。而軌跡的形成也有兩種,一是神經末梢之間的運動,由神經觸動引發,二是粒子的自由活動,即思維,在已有的痕跡間隨意游走,不受神經驅動。而思維也分為有規律的游走和無規律的游走,雖然思維的過程不受神經的驅動,但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注:本文說的環境,包括體外環境和體內環境,體外環境指身體外的周圍環境,體內環境指身體內部的環境,包括人體血液、體內激素等)。
記憶是否深刻取決于類似的神經多次觸動或者多次重復的游走在同一軌跡,并且取決頻率和停留時間的長短。記憶粒子只有一個,所以神經刻錄記憶不是同時的,只是他的運動速度非常快,以光速在運動。
記憶同樣可以反作用于神經,可觸動神經作反應,從而達到保護組織的目的--可見后面《思維》章。記憶粒子在沒有神經刻錄的時候,是自由運動的,當然,這個運動也是受到環境和已有的痕跡以及軌跡的深淺等的影響的,一般是做慣性運動。入睡時,記憶粒子處于自由運動的時候,這時無法觸動自我保護的機能。
腦部是否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影響記憶粒子的運動?比如,聽到一個噩耗,然后你很傷心,甚至自殺,這個過程,腦部的記憶粒子是如何運動的?其實這是一個自我保護的過程,保護的對象是人進化程度最高的大腦器官中的記憶粒子的刻錄過程,保護的是一種模式。可以嘗試展開分析:我們之所以傷心,假說當前你失去了某親人的愛,也同時不能再去考順或者報答他了,而考順本是一件能令你愉快的事,這些對自身有利的因素都消失了,記憶粒子最終會跑到好或者不好的痕跡,而當初刻錄這個不好的記憶痕跡由于神經的刻錄的頻率或者力度不同,和刻錄好的痕跡不同,所以當結果是跑到不好的痕跡時,這種對應的神經會再被激起,然后又了傷心的情緒。這是不符合記憶的存在意義的,是記憶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本身無法做出選擇。所以,記憶又是受到外部制約的。
粒子有兩種極端:抑制粒子不能控制神經,指植物人;一種是神經不能控制粒子,精神病人。
記憶粒子是不是以光速運動呢?宇宙的通用進化模式是讓物質的存在形式多樣化并極可能的保存下來嗎?人的腦部運行模式和宇宙是相似的嗎?這些更高的疑問,在實驗室里,總有一天會揭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