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鄉愁和鄉情是人們魂牽夢繞的牽掛與溫暖,更是揮之不去的生命記憶!若能為家鄉的人與事,盡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應是最為值得驕傲的事情。
94年12月初,王森林在單位無意看到一份縣政府的下發文件,得知本系統將會選派一位同志前往農村掛職鍛煉。
開始,王森林沒有重視這份文件。只是有天回到老家時,他隨意與家人聊及了此事。誰知老太太聽后竟是笑不攏嘴,堅決要他回村工作,并煞有介事地將他帶到了屋后的一顆松柏樹下,深情說道:“孫子吶,你知道我當年為啥不讓你的父母和全家遷往市里嗎?因為你父親和你們姐弟的胞衣罐都還埋在這棵樹下,所以家鄉是你們生長的地方,而這里卻是你們生命的根!另外,在我心里家鄉永遠最美!如今,你的父親回來了,而你已長大成人就勢必要為這個地方和這里的鄉親們去做一些該做的事情——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美,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
老太太的淳淳話語,撥動了自己的心弦,尤其在她老人家的意識形態里“家=根,田地=賴以生存的根本條件”。也就是說,老人的家鄉情結很深,土地情結則是更為深厚!王森林對于這些深有體會和了解,于是激情笑答:“好奶奶,我聽你的——就踏踏實實回村,用心做名稱職的村官好吧!”
老太太聽后點頭,開心笑了。
王森林生于斯、長于斯,對老家的一山一水和一人一物均是有著濃厚的感情。另外,他對老太太也是極為孝順,所以回到縣城后,他便立即給上級領導提交了一份請求回村掛職的報告!
報告情感真摯、言辭質樸,并且熱情洋溢。王森林積極要求下基層鍛煉,本身沒什么問題,可他報告中有著明確的地點指向,卻是似乎不妥,也引起了部分人的熱議。好在都勇副縣長得知此事后,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大力支持,最終才有了完美的結局。
此次前往基層掛職的同志,先要參加為期一個月的黨校培訓學習,縣里各級領導非常重視,他們輪番前來講話或是進行課程培訓。都副縣長其間就來了兩次,并且對王森林多是鼓勵和贊賞;最有意思的是,吳玲居然還是這次培訓班的負責人兼主要授課老師之一。
培訓學習結束后,縣里舉行了隆重地任命和送行儀式。王森林作為掛職干部代表宣讀了《決心書》,隨后被任命為老家長河村的黨支部書記。
根據干部掛職基層的相關文件精神,所有下派干部的原單位與現任單位自然成為了“一對一”的幫扶單位。當天任命儀式結束后,縣經委便派車將王森林送到了長河村。
王森林回到長河村時,引起了不小地轟動,眾多村民都是自發前來歡迎或圍觀。因為中國人做事非常認同“天時、地利、人和”的講究,而王森林就具備了所有條件。
土生土長的地方,老人們看著王森林從小長大至今,又或彼此有著這樣、那樣的歷史淵源。年齡與他差不多的一群人,也是人數最多的一群人,要么相互是同學,要么是昔日的玩伴,其間有著太多地交集。另外,他家庭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爺爺是革命烈士,父親是復轉軍人,自己是退伍軍人;奶奶勤勞、剛強,村中男女老少無不敬重;母親是位老師,學生更是遍布村里的每戶人家……所有的外在條件都印證,王森林就應該是長河村黨支部書記的最佳人選,大家對他也是寄予了厚望!
一個團結互敬的領導班子,就是一個具有戰斗力的集體,也是有效開展工作的首要前提!
王森林在村部報到當天,村里僅有的三位干部——江風云老書記、程遠青村長和婦女主任王芳是悉數到場歡迎。
江風云老書記,皮膚黝黑,身體健朗。他在基層工作三十多年,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且德高望重。
王森林對老書記印象深刻,因為兩家一直走動頻繁,老書記對他是從小喜歡。記得1981年秋天,長河村的名稱是叫做長河大隊;當時大隊正在安裝供電設施,所以每天都會安排豐盛的飯菜用來犒勞工作人員;而每到他的放學時間,老書記都會在路口等待,然后領著他與大家一同享受美食——這是獨一無二的殊榮!因為這在物質生活尚是貧乏的年代里,足以令多數知情人流下羨慕的口水。
如今又見老書記,王森林是心懷敬意。對方則是爽朗笑語:“王森林,好小子!哦,不對不對——,今天這個稱呼不對,我應該叫你一聲‘王書記’才對嘛!”
對方的一通笑語,引得在場之人是止不住地開心,氣氛輕松而歡快。
程遠青村長四十多歲,為人憨厚實在,做事極是認真負責,也有十多年的基層工作時間。
婦女主任王芳是王森林的堂姐,工作時間僅有兩三年。她二十五六歲,長相清秀,性格卻是有些潑辣,做事風風火火。
大家因為熟悉與了解,所以介紹村里工作或是相互交流,均是輕松和愉快。同時,王森林目視村兩委的三位成員,內心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信心。
以前,村里干部都是由本村的村民來擔任,他們在大集體的年代里享有一份對應的工分待遇;現在,他們擁有著自己的田地,同時可以拿到一份微薄的崗位工資補貼。如今,有了像王森林這樣的“脫產”村官,是國家政策的有力舉措,更是凸顯了黨和政府對于農村、農民的重視與關心。
自從農村分產到戶后,所有村干部們的身份和地位大不如前,甚至所謂的權利也是喪失殆盡。他們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配合上級部門工作,同時用心為廣大村民服務。
一晃到了午飯時間,因為村里沒有什么收入來源,所以沒有食堂,也沒有所謂的招待費之說。當時,一般若是上級部門來人,多由村里指定人家派飯,然后就餐者個人來繳納相應的伙食費用。好在村里的人們不僅熱情好客,而且在收取伙食費用時,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
王森林對上述情況是非常了解,于是玩笑說:“既然大家喜歡我回村 ,那就拜托以后多多支持了!現在,我就以書記身份作自己的第一次決定:請大家去我家吃飯!”
雖有些不同聲音,但大家看到王森林的言辭誠懇和態度認真,于是三三兩兩都朝著他家的方向走去。
在行進途中,老書記悄悄問道:“森林,你這次是帶項目回來了,還是帶著資金回來了?”
“項目暫時沒有。至于資金嘛,因為縣經委和村里是扶貧的對口單位,所以后期應該會有一些;但估計數目不會太大,只能解決一些應急的小問題罷了?!蓖跎终J真回答對方。
“森林,那你這次回來,壓力可是有些大了!另外,你對于未來工作有什么具體的計劃和安排?”對方關心而語。
“我才剛剛回來,能有什么具體想法,只能多問、多學、多看和多走了!”王森林淺笑回答。當時,這也是他最真實的想法和態度。
進入王家,大家見到老太太都是恭敬招呼。尤其老書記更是笑臉喊道:“干媽好!(因為對方的愛人,多年前就認老太太為干媽了。)感謝您將森林叫了回來,要不我再過幾個月就退休了,心里還真不踏實呢!”
“風云哪,森林這孩子雖是被我叫了回來,但他以后的工作還要你們多多支持才是!”老太太笑語囑咐。
對方痛快回答:“這個自然,請干媽放心!再說森林既年輕又有能力,肯定會比我做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