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不給別人制造麻煩做起
最近,微信群里有鄰居抱怨,陽臺上總是出現莫名其妙的煙頭,吃剩的果核,甚至是沒吃完的半塊饅頭。仔細一想,不用說也知道是樓上的鄰居扔的。扔一些果皮紙屑就算了,煙頭也扔,萬一還有火星沒有熄滅引起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還有鄰居說,他們家的車位靠近電梯口,總是會被其他鄰居占用,打電話給保安聯系車主挪車總是要等很久,有時候怕麻煩,又怕占用了其他鄰居的車位,只好把車停到較遠的公共車位。
其實,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顧別人感受的行為并不少見。
因為怕麻煩,于是,不怕給別人添麻煩。
可能是在超市里,購物籃里不要的商品就隨手一扔,而不放回原位。
可能是丟垃圾時不想走那么遠,隔著垃圾桶幾米遠就隨手一扔,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像喬丹或者科比那么準。
又可能是,在公共食堂里不收拾餐盤,吃完起身就走。
的確,這樣做,自己會很方便,但是后續會需要很多的人力和時間來為這種行為買單。
如果人人都想省事,結果必然是有人不省事。試想一下,你愿意給別人收拾爛攤子嗎?
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先從不給別人制造麻煩做起,這也許是最好的教養。
02
你的書包里,會準備一個塑料袋嗎?
世界杯已經結束,除了球員們場上精彩的表現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回憶外,場下的球迷也讓人印象深刻,其中就包括日本球迷。
3場小組賽,1場淘汰賽,每場比賽結束,日本隊球迷都會留下來把看臺的垃圾收拾干凈。不僅球迷如此,最后一場被淘汰后,盡管非常沮喪,但日本隊還是把更衣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日本球迷和日本隊在賽后的這一個習慣也獲得輿論廣泛贊譽。
事實上,日本在這方面做得出色已經廣為人知,“不給別人添麻煩”已成為日本人重要的生活準則。
其實,這樣的舉動不僅僅出現在日本。
每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音樂節也在環保宣傳上下了很多功夫。主辦方給每個人發放環保袋,讓參加活動的人在結束之后可以把垃圾裝進環保袋帶走。
有一位參加活動的市民就說,自從有了孩子以后,她的包里都會備一個一次性塑料袋,方便清理產生的垃圾,“暑假里我常常陪孩子參加一些活動,免不了要帶一些零食,包裝袋我都會收集起來,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投放或帶回家處理,其他家長看到也學我這樣做。事情雖小,但既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為這座城市的整潔貢獻了一分力量。”
在包里備一個一次性塑料袋,并不占地方,卻能給別人減少許多麻煩。
03
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能力?
以前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好的關系是麻煩出來的,不熟悉的人一來二去麻煩麻煩也就熟悉了,人脈也就這樣積累出來了。還有人說,我能夠麻煩別人,證明我有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這樣想也沒有什么錯,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求助別人,而是選擇一個人單干、蠻干并不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
但是,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尋求別人幫助和給別人添麻煩之間的區別。
簡書上一位叫“張嘉”的網友對此做了很精辟的解釋:適當的“求助”是一種能力,但如果一個人本著“減少自己的工作量,節省自己的金錢”而去尋求他人幫助,在我看來這就是“占便宜”。?這種行為是可恥的。
想必大家都有體驗,平時在微信群里聊天的時候,常常有人會問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有些時候,是這個人確實不懂,大家一般也樂于回答幫助。
但有些時候,明明答案就明擺著在那里,甚至告訴他去哪里尋找答案的時候,提問的人依然會“百折不撓”的尋根問底,這就難免不讓人抓狂了。難怪有人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別問別人......》。
所以,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的事情,盡量自己完成吧,不要給別人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如果是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要硬撐著,大膽的去尋找別人的幫助,相信久而久之,別人也知道你一定是真的碰到了麻煩而會全力以赴的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