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孟子》【69】

行不由徑——不走捷徑,不走小路,不管是做事,還是治學,都是這樣,只在大道、正道上走,別的地方天大誘惑不去。不做那行不由道,鉆穴之徒。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

周霄,是魏國人。孟子以道自重,不見諸侯,在家里呆著,周霄就想勸他出山,對孟子說:“古代的君子,出來做官嗎?”

孟子說:“當然做!君子抱道負德,就是為了輔世長民,怎么會不做官?傳記上說,孔子三個月不得君而事,就惶惶不可終日,著急!離開本國疆界,去見外國君王,一定帶著拜見君王的禮物。公明儀也說:‘古代的君子,如果三個月沒有官位,朋友們一定會來探訪安慰他。’”

這里“質”,同贄,初次相見送的禮物,以表誠摯,士人一般送稚。

【“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zi cheng);夫人蠶繅(sao),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粢盛,是祭祀用的谷物。蠶繅,是煮繭抽絲。

周霄說:“三個月沒工作就去安慰,這也太急了吧?”

孟子說:“三個月沒官位就去安慰,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情理所在,關系重大。士丟掉官位,就好像國君丟掉了國家。周禮說:‘諸侯親自耕種祭田,來供奉祭祀用的谷物。夫人親自煮繭抽絲,來織祭祀穿的禮服。如果祭祀用的牲畜不肥壯,谷物不潔凈,禮服不完備,不敢祭祀先祖。’那諸侯若失了國家,不是失國那么簡單,他連祭祖的資格條件都沒有了。同樣,士有祭田,若失了官位,祭田也沒了,祭祀也搞不成。朋友們來安慰他,不是為他沒了功名俸祿,而是安慰他沒有祭祖的條件了。”

【“出疆必載質,何也?”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

周霄又問:“出國一定帶著禮物,那又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君子要做官,就像農夫要耕田,農夫搬家到別的地方去,他不能不帶著他的農具。君子到別的國家找工作,當然要帶著面見國君的禮物。”

周霄問:“您說得這么急于做官,那晉國(晉國分成了韓趙魏三國,這里晉國指魏國)也是可以做官的國家啊?既然士人做官是那么急迫,您怎么又不愿見諸侯而難于出仕呢?”

孟子說:“男孩子以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妻室。女孩子呢,父母就愿意給她找婆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自己鉆墻洞,扒門縫偷窺,翻墻幽會,那父母國人都要輕賤他們。古人并非不愿做官,是不愿意不走正道去做官。如果君王沒有來請,自己去鉆營,就跟鉆洞翻墻一樣,君子三月不仕則惶惶然,但是,終身不仕,也不會放棄自己的原則。”

孟子說的道理,孔子的《論語》里也有——行不由徑——不走捷徑,不走小路,不管是做事,還是治學,都是這樣,只在大道、正道上走,別的地方天大誘惑不去。不做那行不由道,鉆穴之徒。小時候我們家鄉話罵:“你在那鉆頭覓縫的做啥子?!”就是罵這種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