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對綺,茗對蔬。柏秀對松枯。中元對上巳,返璧對還珠。云夢澤,洞庭湖。玉燭對冰壺。蒼頭犀角帶,綠鬢象牙梳。松陰白鶴聲相應,鏡里青鸞影不孤。竹戶半開,對牖未知人在否;柴關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
一、中元對上巳。
1、中元
中元,中國古代節日。其實也不算是很古代,我小時候我的父母就比較注重這個節日,因為它又被成為“鬼節”。
每年的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在古代同七夕一樣熱鬧。有藝人一過七夕,就開始表演“目連救母”的雜劇,一直到中元節這天。
中元節這天,人們會首先制作一個“盂蘭盆”(用竹子做成三根五尺高的架子,在架子上面放一個用竹子編的碗),然后掛上用紙做的衣服和冥幣,最后一把火燒掉,就當是祭祀那些孤魂野鬼。
2、上巳
上巳,也是中國古代節日,漢以前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每12天一個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后,定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
據說,這個節日最初是為了紀念黃帝誕辰,它主要活動就是招魂辟邪。
傳言柳枝可以驅邪,所以也就成為了招魂的重要道具。于是在這一天,人們會將柳條帶在身邊。
然后,人們也會在水邊舉行祭祀和沐浴,以求趕走冬天的晦氣。
二、返璧對還珠。
1、返璧
返璧,講的是戰國時期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璧有瑕,請指示王。”
……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2、還珠
還珠,出自于“合浦珠還”的典故。
有一個叫合浦郡的地方盛產珍珠,但不產糧食。當地的官員非常貪婪,濫捕過度。于是珍珠就遷徙到別的地方去了,因此當地人就沒有收入了,很多窮人餓死。孟嘗到那里做官以后,革除前弊,禁止濫捕,不到一年,離開的珍珠就回來了。
《后漢書·孟嘗傳》記載:
“(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于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后以“合浦珠還”比喻人去復歸或物歸舊主。
三、玉燭對冰壺。
1、玉燭
玉燭,指四時之氣和暢,用來形容太平盛世。
出自《爾雅·釋天》“四氣和謂之玉燭”,后來郭璞注“道光照”,邢昺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
2、冰壺
冰壺,盛冰的玉壺,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潔。出自《文選·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代白頭吟
南北朝·鮑照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賤恩舊,世義逐衰興。毫發一為瑕,丘山不可勝。食苗實碩鼠,點白信蒼蠅。鳧鵠遠成美,薪芻前見凌。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周王日淪惑,漢帝益嗟稱。心賞猶難恃,貌恭豈易憑。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
說到《白頭吟》,其實最著名的還是要屬卓文君的,這里還涉及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風流韻事。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漢代時期,卓文君為四川臨邛巨商卓王孫之女,容顏優美,文采出色。在她十七歲的時候,不幸喪夫,然后回到娘家。
四川大才子司馬相如當時正好也在臨邛。有一天,卓家設置宴席,司馬相如也被應邀前往。席間,他彈了一曲《鳳求凰》,藏在門縫后的卓文君因此相中了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鳳求凰
其一:【琴曲出自王實甫《西廂記》】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其二: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游四海求其凰。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兩人宴后互表傾慕之情,卓文君更是連夜離家,與司馬相如私奔,來到了成都。
可是司馬相如家徒四壁,非常貧窮,于是,卓文君放下身段,當壚賣酒。
后來司馬相如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仕途發達,于是有了納妾的念頭,但又不好意思直說,就給卓文君寫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卓文君看后,知道自己的丈夫變心了,于是也回了一首《怨郎詩》。
“ 一別之后,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據說,卓文君還附了一首《訣別詩》:
“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傳言司馬相如收到妻子的信后,被妻子的才華震撼,又想起了從前,羞愧不已,也就不再提納妾之事。
四、松陰白鶴聲相應,鏡里青鸞影不孤。
1、松陰白鶴聲相應
松陰白鶴聲相應,出自《周易·中孚》,描述了前呼后擁的情形。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2、鏡里青鸞影不孤
鏡里青鸞影不孤,鏡鸞出自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
罽(jì,古代國名)賓王得到一只鸞鳥,想要讓它鳴叫,它卻始終不叫。即便住的是金籠,吃的是珍饈,鳥也不愿鳴叫。夫人就說:“鳥兒見到它的同類就會叫了,要不在它前面掛一面鏡子吧。”結果鸞鳥見到鏡子里的自己,以為是同類,引吭悲鳴,振翅欲飛而死。
“昔罽賓王結罝峻卯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沖霄,一奮而絕。”
五、竹戶半開,對牖(yǒu)未知人在否。
該聯都取自于唐朝詩人趙嘏的“竹戶半開鐘未絕”,以及“曲罷不知人在否”。
早發剡中石城寺
暫息勞生樹色間,平明機慮又相關。吟辭宿處煙霞去,心負秋來水石閑。
竹戶半開鐘未絕,松枝靜霽鶴初還。明朝一倍堪惆悵,回首塵中見此山。
聞笛
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響遏行云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曲罷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飄空。
六、柴關深閉,停車還有客來無。
這聯說的是東漢名臣楊震的故事。
東漢名臣楊震,為官正值,不阿諛奉承,遭到中常侍樊豐等所構陷,被收回了太尉印綬,所住之處“柴門”也謝絕賓客。
但是樊豐等人又不解恨,又讓大將軍耿寶不服詔令,心懷恚恨,于是楊震又被遣返本郡,最后在途中飲毒而死。
《后漢書·楊震傳》載: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于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綬,于是柴門絕賓客。”
“乃請大將軍耿寶奏震大臣不服罪,懷恚望,有詔遣歸本郡。”
“飲鴆而卒,時年七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