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叫《傷仲永》的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真的替那個叫“仲永”的小朋友感到惋惜。原本能夠發出耀眼光芒的金子就這么被埋在土里‘翻不了身’了。
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卻又是那么幸運。1847年愛迪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所以然來。
8歲半那年,他被送進了附近的一所小學。學校的課程設置呆板,老師講課枯燥無味。缺乏趣味的課程無法提起愛迪生的興趣。巨大的好奇心以及微弱的聽力很快便將他推入了困境。他常常會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常人難以想到的問題,結果令老師張口結舌,無以應答。對此,愛迪生的老師恩格爾先生刻薄地評價他是個低能兒。
冰冷的話語深深刺傷了愛迪生稚嫩的心靈。沒過多久,母親就被請到了學校,她被告知愛迪生將是一位不再受學校歡迎的學生。心酸的母親領著孩子走出了校門,她絕不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低能兒。
要強的母親擔當起了培養孩子的重任。“我不強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樂”,這樣的心態給了孩子長足的發展空間,也給了孩子感受成功的全過程的機會,為愛迪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這個學校是媽媽和孩子兩個人的學校,母親教她學習算術、英語、文學、理科、社會等等......什么都在一起學。但母親從不拘泥于教科書,而是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愛迪生發明的東西都非常實用,想來跟母親的教導不無關系。
就像老話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愛迪生縱使再天生神力,如果他的母親和學校的老師一樣的認知,說不定又是一出外國版的“傷仲永”了。
郎朗被譽為“天才鋼琴家”。大多數人可能并不知道,郎朗的父親是沈陽空軍文工團的專業二胡演奏員。就像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為了即將出生的孩子,他的爸爸常常在深更半夜帶著挺著大肚子的妻子,去搶占沈陽空軍司令部大院里那條被稱為“音樂走廊”的宿舍。
郎朗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過“在這棟宿舍里,幾乎家家戶戶的孩子都練琴,要不就練唱歌,是個充滿了藝術氣息的大樓。在那里,每天就跟比賽似的,聽誰家的琴聲比別人早了,哪家的孩子進步快了。”
從郎朗學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設計、安排了時間表,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爸爸還把整個客廳都騰出來,供郎朗練琴。在全家人的支持下,郎朗漸漸養成了每天必彈鋼琴的好習慣。每天清晨,只要郎朗的琴聲一響,鄰居就知道該起床上班了,不然就要遲到了。
在郎朗9歲的時候,爸爸讓郎朗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琴,于是辭職給單位領導寫了一封辭職信,大意是:“我必須去北京培育我的兒子!”
到了北京后,郎朗跟著爸爸住在豐臺區白紙坊的一間筒子樓里,媽媽卻一個人留在沈陽工作,用她一個人的工資來支撐著這個家。為了郎朗,媽媽每月只花掉100元的生活費,卻把剩下錢全寄到北京。
不久,郎朗得到一個去德國參加音樂家比賽的機會,可是,在北京5年,3個人的生活就靠郎朗的媽媽一個人來支撐,這是多么艱難啊!郎朗參加國際比賽,費用需要自付,必須拿出5萬塊錢來,爸爸瞞著郎朗向親戚朋友借了5萬塊錢,陪郎朗來到了德國。結果,在這里,郎朗獲得了第一名。
在郎朗獲得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一名以后,爸爸讓郎朗從中央音樂學院退學,報考美國的克蒂斯音樂學院。郎朗又一次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美國這所著名的音樂學院。
在那里,郎朗一面學習各種課程,一面進入當地高中上文化課。除鋼琴技藝日漸成熟之外,郎朗也從這里邁出了職業鋼琴家的第一步,陸續獲得了與克里夫蘭交響樂、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等大型樂團的合作機會,鋼琴水平又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和娃爸爭論孩子教育的時候,他甩我一句“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事實上,是金子一定能發光嗎?還真不是必然的,否則就不會有“傷仲永”這個故事了。
《闖關東》中朱開山淘金,選有礦帶的地方,挖含有金礦的土,然后把土拿到河邊慢慢用水濾除大的沙粒,留下的就會有金的小顆粒。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原因,需要自身的內在條件,外在的引導跟支持也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