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秋節已經過去了,最受歡迎的月餅也慢慢退下了商場的貨架。
怎么又聊到吃上了?今天和大家說的不是月餅,因為在這些被商家過度包裝的月餅出現之前的古代,古人們對于過節可不是只有“吃”這么簡單。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
面對著八月十五的當空皓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緒萬千,只要有點小才請的人都會忍不住吟誦幾句詩,或者干脆自己即興賦詩一首,來表達此時此刻復雜的內心情感。而一些震古爍今的大家更是會在這一天留下自己的千古絕唱——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首張若虛流傳下來的《春江花月夜》幾乎是他唯一的名篇,卻被后世的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贊嘆不已,稱這首詩是“孤篇壓全唐,頂峰中的頂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的十個字幾乎濃縮了古往今來所有文人墨客對月亮寄托的所有情懷。
這些古時的大文豪們想要飛上月亮,羽化登仙的夢想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有人實現,當時那位叫阿姆斯特朗的幸運的美國年輕人,站在月亮上說了那句同樣會流芳百世的話——“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美國人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當然值得尊敬,但中國人卻仍然更喜歡古代詩詞里的“月亮”而非科學雜志里的“月球”。后者是毫無生氣的冰冷衛星,前者則是散發著柔和清輝的天上仙境。
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月亮中國古典詩詞,真的可以說是到了“無月不成詩”的地步,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詩歌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可以這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贊歌。那么,為什么我們中國詩人寫詩偏愛月亮呢?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云:“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除了對月亮的神圣敬畏之外,中國人愛月,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一是因為月亮是離人類最近的天體,古時的農業生產十分看重天氣,而透過月亮的陰晴變化可以讓人們摸清四季氣候更迭的規律,我國的農歷就是一部“月亮歷法”,因為月亮是天地之陰,故而又稱“陰歷”。所以自古以來,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國人就十分關注它。
2.?二是月亮的陰晴圓缺讓人聯想到人生的上下波折,“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
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
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人生中的團圓時刻又是何等稀少!由此觸景生情,詩興大發。
3.?月光能夠作為很好的意象來賦予詩意,清和、明亮、素雅的月光塑造了幽靜,寂寥,凄冷,純潔,永恒等等不同的詩境。且符合中國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
4.?而月亮由于本身的特性,作為地球的衛星,月亮高懸空中,亙古不變。不僅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到的都是同一個月亮,人們世世代代看到的也是同一個月亮。于是月亮就作為了一個時間和空間載體,既可以來表達對相隔千里的親友愛人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可以作為時間流逝,但事物永恒的象征——“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團圓
而在人口流動日漸便捷的今天,回到故鄉,家人齊聚反倒成了一件難得的事,“團圓”二字就是這個明月朗照的節日在當今的最大意義。
又是一年月兒圓,你會在如水的月光下踏上回家的路嗎?你看到中秋那天的月亮,又會想說什么?小編希望都是美好的祝福和真心的祝愿,更希望月光下我們都能夠回到想回到的地方,見到想見到的人。
綜上就是中國人愛月亮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