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到東野圭吾的書是《解憂雜貨店》,這本書給人感覺十分溫暖。
《嫌疑人X的獻身》讓我驚艷于東野奎吾的寫作才能,《信》則獲得了直木獎(被視為文學青年的進身之階)。
后續看了許多作品,大多是推理題材,直到讀到這本《信》,不得不說,東野奎吾確實是一位才華橫溢并且富有創造性的作家,他一直在嘗試著突破,嘗試著去創作不同風格的作品,讓廣大讀者也耳目一新。
《信》這本書是東野圭吾入圍直木獎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中集合了多種元素,犯罪、愛情、社會問題等等,書中以人物武島直貴的故事為主線,深刻揭示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引人深思。
哥哥武島剛志和弟弟武島直貴是一對相依為命的兄弟,由于父母雙亡,兄弟兩人相依為命,哥哥工作供弟弟上學。武島剛志在工作中受傷后為了籌集弟弟的學費,鋌而走險犯罪殺人。高墻之內,哥哥背負著無辜性命的譴責。高墻之外,弟弟也承受著哥哥行為帶來的精神債務,世人的眼光、偏見。
傷害永遠都不可能愈合。
弟弟武島直貴因為這些眼光、偏見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放棄對音樂夢想的追求,失去了自己的愛情,提心吊膽維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工作,這些伴隨自己一生的眼光、歧視、偏見讓他恨不得與哥哥斷絕關系,搬家、不再回信、隱瞞自己身份。
他在這個漩渦里越陷越深,無法掙扎,他以為自己屈服、忍耐、友善的做人就可以解決他低調,他裝作普通人 裝作自己和身邊人并沒有什么不同。他不懂他已經盡力了為什么社會還要給他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人們還要像躲避惡鬼一般待他,他的內心在叫囂。
犯罪的是我哥哥,不是我,為什么要如此對待我和我的家人,甚至如此對待我的孩子!
是他該背負的,設身處地的想象如果有一天你最愛的人被他人傷害,你能否去心里毫無芥蒂接受與這個人有關的人的致歉或者彌補么?我想,大多數人是沒辦法做到的吧,何況是人命,我不能去想象如果我失去我的摯愛,再多的彌補道歉與追悔有什么意義,我會不想接受甚至不想希望他們消失在我的世界里,這樣我才能不想起逝者的音容相貌,不再去一遍一遍的悲傷和痛苦。
所以他錯了,直貴錯了。他一心念念的不公其實是他一生都要去背負的,他需要去接受這種不公與偏見。當他主動去接受而不是被動的去抵觸和抱怨的時候,或許他能活的輕松點,雖然生活不會變,生活永遠都是那個爛樣子。
我們總會后悔,傷害愛人,傷害親人,傷害朋友。想著追回,想著彌補,想著重修舊好。可是傷害永遠都不會愈合,永遠不要妄想傷害之后再去彌補。
撕去創可貼看到的,只能是皮肉綻開。
所以我們是否該溫柔以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