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內的自由

第1章 真實

1.1 孩子和樹

童年在鄉村度過的人在大概會有這樣的經歷:一群伙伴攀在某株巨樹之上,享受某個愉快的下午,濃密的枝葉遮擋暑期熱烈的陽光,夏風從樹縫間徐徐吹來,年齡最大的伙伴正在講述他在外鄉的有趣經歷,其他人凝神細聽,他們眼神清澈,腦中沒有雜質,充滿了好奇和對未來的想象。在這里,樹暫時成為了孩子們的場所。我所思考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場所,它能承載人的行為,卻不服務于人的行為。作為空間,它有如下品質:自由,包容,不浮夸,自成一體。

通過對兩種未來的思考,我意識到,人們最終將失去“樹”的這種空間,再現這種空間顯得尤為必要。那么,就需要研究這種空間的性質。在我看來,這種空間有著自己的生成邏輯,不取悅于人,不是功能主義的,但是在尺度上,它卻恰巧能夠承載人的身體和行為,人可以攀附在它上面進行一些活動。

相比成人,孩子眼中的世界似乎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似乎能把每一個空間變為游戲的場所,他們總是充滿好奇,不斷探索,且永遠快樂,不知疲倦。而在成人的眼中,這個世界則充滿了條條框框。城市就是一個充滿規則的地方。在成人看來,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相比自由,他們大都更在乎秩序性,因為沒有秩序的世界會崩壞。孩子雖然自由,但是帶著破壞性。成人雖然知道秩序的重要性,但失去了太多自由。我所思考的,是秩序之內的自由。也就是說,存在著這樣一種秩序,它能在保證總體不崩壞的前提下給予個體最大的自由。因此我很快想到了盒子這種空間,它具有極高的純粹性和多義性,盒子之內的空間可以營造,它當然可以又是我上面提到的那種秩序,如此往復。

1.2 真實

真實是所有思考的出發點。在真實的建筑里,物質得以真實的表達自己,特性得以展現。甚至可以說,真實的建筑具備自己的意志,他是有自己的靈魂的,它不取悅于人,有著自己的追求,它只是恰巧把人的活動承載起來,而不是一味只承裝人的活動。建筑絕對不是實用的。

我們要真實的行立于天地間,而不是被虛妄、教條和蒙昧的觀念控制思想,綁架靈魂,因此失去純粹性和本初性。一座建筑,無論有意或無意地被人以什么樣的哲學作為背景建造出來,它的底線也應該是真實。也就是說,它對宇宙、對人、對自然、對時間、對自身都應當的是真誠的,不應有自欺或粉飾。人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自欺行為,它需要不斷的批判、自我批判和保持敏感。有時候甚至是這樣的:當一個人感到安逸和自在時,當一座建筑讓人愉快滿足時,那么往往意味著自欺行為已經開始了。令人愉快的建筑,大都只是制造出一種假象。建筑如果不能擺脫虛妄,那么人就無法真實的存在。一個建筑,如果無法擺脫那些毫無意義的裝飾和構件,擺脫享樂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虛妄,那么它就是一堆虛幻,一堆無中生有的東西,它會使人陷入虛無,形如感官的麻醉。

建造的過程是對物質的呈現,它們就是這個樣子,或者說本應如此。建筑空間早已存在,它需要被發現,而不是被發明創造。建筑不能妥協于人的需求,不能成為人類縱欲享樂的媒介,它只是在言明自己,言明宇宙的規律,存在的本質,它的作用是使人同宇宙發生對話,從而詩意的棲居。人類被建筑拉回宇宙的坐標之中,而不是試圖自己創造宇宙(關于人類自己創造宇宙的問題,將在“兩個未來”那一節里討論

建筑,是物質的詩化。

建筑,只需要言明自己,而不需要言說其它。

1.3 時間與記憶

時間的本質是事物的變化,而人的記憶將這些變化有先后順序的串聯起來。只有事物發生延續性的變化,且這種變化沒有超過人感知的能力,才會有情節,真實的情感才會產生,才會有故事,才會有生活,才會有存在。人的存在感依賴于記憶,沒有記憶就無從思考,也就無從對過去發生懷戀,對未來發生想象,無從在舊的基礎上創造新的事物。一個失去記憶的人,本質上已如死去,他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靈魂。

假若沒有變化,那么一切都是靜止的,時間將不存在,一切將不存在。

時間和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同一個東西,是宇宙坐標系的不同坐標軸。一個具有感知能力的人作為一點在這個坐標系中發生著移動,軌跡相連,這也就是我所說的“延續性”。然而在人類試圖自己構筑的宇宙中(越來越發達的城市和虛擬網絡),這種延續性消失了,這軌跡是碎裂的、跳躍的,這條軌跡看起來躁動不安,沒有方向。

沒有記憶,就沒有時間維,人就無法從變化的事物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因此失去情感,沒有了歡喜和悲哀,也就沒有了愛和憎恨,因而失去靈魂。

建筑需要喚醒時間,喚醒人的記憶。

建筑是人同宇宙之間的媒介。

第2章 秩序內的自由

2.1 形式

萬物都是形式,一朵花,一個樹,一條河,一個石頭,都是形式。建筑最終必然是形式的。

現在的許多實用主義作用下的建筑在形式上就像病態的、不完整的細胞,這是急功近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結果,我們企望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獲,這在目前看來也并無過錯。而我想說,一個健康的細胞,即是一座完美的工場,又是一個完美的形式。

建筑得尋找到一種純粹的形式,而不是幾種形狀混雜的,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的糅合。

建筑可以是表現主義的,但不能浮夸。這種表現主義,就如同語氣的加重,而不是虛言妄語。它不是修飾性的,也不是夸大的,而是物質本身的存在方式,一種形態。建筑可以做到形式的純粹性和功能的復雜性的統一,從妹島和世、石上純也、藤本狀介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建筑在形式上的單純性,與其包容度并不是矛盾的。一個建筑可是即是純粹的,又是復雜的。由簡單的形式衍生出復雜的形體,遵循簡單的構造邏輯而構造建筑。

但我所說的形式,并不是狹隘的平面構成或是空間構成,而是有物質自身生長出的形態,例如水的急湍,山的巍峨,云的飄渺,樹的蒼郁。每一種物質都有它潛在的力量,它能形成具有獨特氛圍的空間。我想,瓦爾斯浴場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在思考這種形式同“雕塑感”的區別。當我們用“雕塑感”來形容一座建筑的時候,似乎已經在暗示那建筑的某種缺點,但我還不清楚這種缺點到底是什么。或許這種被“雕塑感”描述的建筑的形式,是一種被強加與建筑的形式,它本不是建筑的形式,卻被加于建筑。建筑確實是形式的,但它的形式有自己的規律,建筑的形式不等于所有的形式。形式,并不意味著擺出一副高姿態來企圖獲得使用者的理解,而是引導使用者走入這個世界,并融入其中。

空間不是勻質的,在不同的坐標有著不同的意蘊、脈絡、結構。建筑的成功,或許是極好將這個空間調諧,使它呈現,這是詩意的本質。如同海德格爾對詩意的論述。

建筑或許可以成為未完成的狀態,即在形態上永遠有生長的可能。自然物質在形態上大都是完美的,卻同時有著生長的空間,既滿足完整性,有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生長。

柯布西耶的粗野主義作品總是令我聯想到“浮夸”,它的形式似乎是主觀的形式,而非客觀存在。他只是把水泥當做了繪畫的顏料,他只是在繪畫,并不是在建筑。這種雕塑感極強的建筑,你或許會覺得印象很深,但卻沒有真正擊中內心的東西,它們只是形式的迷醉,一種表面化的瘋狂,它并不能加深你對宇宙的敬畏,而僅僅是“被震撼”。

形式,不等于符號化和雕塑感。建筑,應該拋棄隱喻。

所以,有這樣一類建筑,它必然是形式主義的,它如同從宇宙中生成,幾乎看不到人的意志,而是物質自身。

2.2 對話

建筑存在,人也存在。建筑同宇宙發生對話,人同建筑發生對話。只有在對話之中,人在能感受到存在。你得有對話的對象,它可能是一面墻,一個拐角。建筑構成一個具有差異性的語言系統,人從差異性中讀取某種訊號,這種訊號是對話的反饋。通過這種反饋,人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進入寧靜的狀態,從而使情感得以升華。如同聆聽輕音樂,它似乎包含了某種內容,它似乎包含了某種訊息,但感覺上卻因人而異。

一個詩人,可以用文句同宇宙對話,一個數學家,可以用數字和邏輯同宇宙對話,一個音樂家,可以用音律同宇宙對話,他們都在譜寫自己所感知的宇宙。

在陌生的環境中,無法對話,因為語境不同;在完全虛無的環境中,無從對話,因為沒有對話的對象。一個人被拋擲一個虛無的場地是可怕的,所有的感覺都被關閉,沒有任何訊息進入腦部,只剩下夢境。人失去了思維的支點,失去思考的能力。

大自然可以作為對話的對象,然而城市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自然,一切都是人造的。在城市中,人因此失去了參照系,只能通過一些虛幻的目的、感官的刺激、華麗的衣裳、浮夸的言論和行為來獲得存在感。在城市中,建筑自怨自艾,病態扭曲,失去了美學上的傳統意義。與此同時,人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由于脫離了自然的參照,它變得易變、脆弱、病態而不自覺。

在城市中,建筑缺少自然的參照,而月亮、陽光、風、水這些元素也被污染而不再純粹,可以認為,在城市里只有人類自己的東西,建筑沒有了對話的對象,只能自怨自艾。

在路易斯康、安藤忠雄的建筑中,你都能看到某種對話,而對方方式存在著地域性的差異,建筑的地域性似乎可以在對話方式的不同中顯現出來。

現代的許多建筑,切斷了人與宇宙的聯系,將人捆縛在人類自我的空間。人活在自己建構的時間和空間里,自己作為自己的參照系,這種“自旋”的結果,必然是存在感的匱乏和空虛。在城市中,我們為彼此制造消費品,建筑也成為一種消費品,我們服務彼此,互相滿足對方的欲望,而缺失了同自然,同宇宙的對話。失去了這面鏡子之后,人無法有效的關注自我,從而空虛、茫然、孤獨、甚至有些狼狽。時間被碎片化,記憶也斷裂,情感變得混亂,失去自我認知。

人只有在思想投射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存在。建筑必須被投射,建筑必須能夠被投射。一個否認現代建筑的人,無法從現代建筑中獲得投射,一個否認解構主義的人,無法從解構主義的建筑中獲得投射。

第3章 現實的捆縛

3.1 現實

現代性似乎在否認人的體驗性存在,把人變成事務的機器,否認過程,否認人對事物感覺。這種傾向表現在方方面面,無處不在。例如:時間由鄉村間的光陰變幻變為電腦、手機屏上的數字,變成上課鈴聲和截止日期,時間成為抽象的點,喪失了具體的感覺。

現代生活的速度似乎已經超過了人感知事物的速度,許多事情來不及理解就得去接受,許多事情來不解問為什么就得去完成。我們甚至失去了思考的時間。世界這個整體似乎要成為一座工場,這座工廠并不是宇宙的邏輯,而是人類自己的邏輯。這座工場通過從第一宇宙中索取來滿足人不斷膨脹的欲望。世界之所以如此瘋狂,是因為我們都在為彼此不斷膨脹的欲望買單。

城市是一個剝離了人的正常情緒的地方,情緒的產生依賴于情節,當情節混亂甚至說消失了,人的情緒也就不再存在,矯情應運而生。之所以還會矯情,因而一部分人曾經體驗過真實的情緒,他們渴望將他們制造出來。然而,情緒是不能被制造的,它只能被激發,制造出的不是情緒,而是矯情。城市是情感的荒漠,原始的、正常的、自然而然情緒沒有了,而多了刻意尋找、無中生有的情緒。

所以城市中的美學,是人自己的美學,是人的自言自語,自戀產物,而不是宇宙的美學。它給人的美感轉瞬即逝,甚至會滋生一些病態。人無法擺脫一個自然的身體,而身體不能離開自然,這個身體需要同自然和宇宙對話。

在城市中,建筑沒有對話的對象,它只能自言自語,自我對話,好一點的,用符號對話,但都脫不了人的范疇。自我對話,有時候會發展到一種病態的程度。

直接的對話變得不可能,那么間接的對話呢?建筑是否可以同抽象的宇宙規則對話?

3.2 兩個未來

一個未來是建造出一個完全的自己的宇宙而后棲息其中,另一個未來則是回歸這個已有的、不知是誰創造的宇宙。我們現在顯然介于二者之間。當然,現在這種狀態的不斷延續或許會是第三種未來,然而它是不穩定和難以定義的。

在那曖昧不清的第三種未來之中,兩個宇宙的坐標系相互摩擦、沖突,人的存在被消磨、揉碎,人成為一種在精神上十分脆弱的動物,只能不斷地通過感官的刺激來獲得存在感。在每天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城市里的今日,延續性變得十分脆弱,甚至可以說,它已經被打斷了。城市的景象是碎片化的,城市中的生活也是碎片化的,從工作日到周末,生活情節的單調與重復令人生厭甚至煩躁,人們因此感到空虛、彷徨、孤獨,用物質上的填充或者新鮮的刺激:包括美食、住宅、汽車、出門旅游來逃避這種空虛。人們感覺到時間越來越“快”,生活的實質內容在逐漸匱乏,似乎每一個建筑都在把人的行為變成一個個目的,生命的體驗性在喪失。昨天和記憶只存在與博物館里,只能借用物質的手段保留下來。

這種狀態下建筑是已有宇宙中的碎片所拼湊的集合體,卻服務于第二個宇宙,所以它也是曖昧的,它的語法含糊,充滿矛盾。兩個坐標系在其中發生沖突。而優秀的建筑意味著很好的解決了這個沖突,另二者相容。然而它是不純粹的,它只是世俗的建筑,因為它取悅于第二個宇宙。

兩個宇宙的關系:第一個宇宙是第二個宇宙的基礎;第二個宇宙不斷從第一個宇宙中索取資源;第一個宇宙毀滅,第二個宇宙也將毀滅;

第4章 掙脫

4.1 建筑的意志

在對生命形式的思考中,我想到“房子也許可以是有生命的存在”,它可以是有靈魂的,它有自己的意志力。我想這個生命的定義,并不是傳統的定義,而是另外一種定義。在這種定義下,石頭也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在四季輪回、時空的演變中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石頭的內部存在某種力量,使它不會輕易被改變,因此在時空的演變中,你總會在它那里看到一種延續性的東西,那就是石頭的意志力。石頭不會思考,卻有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宇宙規律的體現。那么一片墻怎樣才能有生命?物質如何獲得生命。我想,大概是讓它們的潛能在形式和空間與時間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它應該高于功能上的意義。無需語言,而是直擊心靈。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中,我們似乎能夠感受到這種東西。如同聆聽一首沉郁的交響音樂,形式直接打動內心,激發我們潛藏的情感。這些情感是高級的、升華的情感,是靈魂的共振。

4.2 超越感官

建筑是感官的超越,是身體的衍生。在這個層面上,它同服裝、工具并無區別,只是尺度不同。人通過身體與外界發生聯系,而建筑加深、詩化、拓展了這種聯系,原本并不起眼的山頭,通過恰當的空間組織作用,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與建筑相映成輝。

人在建筑中,不為達成某個目的,或者說,使某個預設的東西得以實現,而是作為一個體驗者而存在,去自發的帶有好奇心以及心懷感恩的去體驗某種存在方式。

通過對時空的理解,我意識到人的存在的脆弱,人的存在依賴于一個穩定的、具有連續性的、寧靜祥和的、詩意的空間,且這個空間必須從宇宙中誕生出來,有使它自成一體邏輯。這樣的空間,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所有的存在著連為一體,使他們心靈相通,和諧共生。

藝術品借由某種媒介來表達內容,然而,建筑并非純粹的媒介,它有著“自我”,它具有物質自身的意義,建構的意義,所以建筑不是藝術品,建筑就是建筑。而顏料便沒有建構邏輯的存在,你可以將它任意涂抹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因此,建筑不是主觀的,它的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客觀存在的,需要去尋找,去建構。建筑不需要表達文化的含義。

而這種尋找,也不是刻意的尋找,而是順其自然,按圖索驥。

4.3 超越語言

語言有它的局限性,它的豐富性遠比不上宇宙的豐富性,宇宙的形態往往超越語言描述的能力。建筑應該擺脫語言的束縛。為了便于管理,以及其他許多原因,我們用規范和其他的約定俗稱把全世界的建筑都納為一體,這是一種簡單粗暴,又似乎是不得不為之的做法,為此我們喪失了許多可能性。即便是在學生階段,我們也不得不用語言讓自己的建筑被人理解,然而更完美的建筑應該超越語言。

建筑的語言,原本可以更加豐富,在“開”與“合”之間,在“聚”與“散”之間,在“圍合”與“開敞”之間,在“大”與“小”之間,在“層”、“窗戶”、“樓板”這些詞語之間,存在了太多的可能性。然而我們的規范以及約定俗稱的語言中,卻依然在使用這些詞語。或許,不能用語言來限定建筑。

“對于不可言說的東西,我們應該保持沉默”。

如果可以,讓我們保持沉默,只用建筑說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養成壞習慣,是因為他們給你帶來過好處,盡管并非對你有益。 我們想要改變壞習慣,必須先想一想。 我們有哪些壞習慣? ...
    高田GT閱讀 193評論 0 1
  • ————————————————01———————————————— 忙活了半個鐘頭,總算點燃這堆火了。 背后卻依...
    余夢人生閱讀 216評論 2 0
  • 這次出來玩充分踐行了play hard的理念,最后離開酒店前還在酒店游泳池里看星星,一分鐘也不浪費,玩得還是很開心...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閱讀 864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