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有很多的理解,可以形容說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人,可以形容說話花言巧語的人,可以形容那些說話得體的人......
但我們今天要談的“會說話”是指那些總能在意見不合,矛盾突出時,把對方說的心服口服的人。
好朋友A結婚三年,小孩快兩歲,記得在小孩出生不久,就被婆婆各種看不慣發(fā)生了一些爭執(zhí),但現(xiàn)在她和婆婆關系非常好,常常站在同一戰(zhàn)線“教育”她老公。
朋友在嚴重感冒一個月后,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而在這一個月里打吊針、中藥、西藥換來換去,不見好轉(zhuǎn)。她的懷孕沒有像電視演的那么高興,滿滿的都是擔心。上網(wǎng)百度,問朋友都說吃過藥對小孩會有影響,但具體怎么影響不知道。看了醫(yī)生,醫(yī)生說多少都會有影響,但具體情況還要等小孩大一些做相對應的檢查才能判斷,如唐氏篩查、羊水穿刺等?;丶液笈c老公和公公婆婆商量到底要不要小孩,考慮來考慮去,最后決定留下看到時候做檢查的結果。
做完各種檢查后,小孩都很健康。就是做了這些比較貴的檢查,后面生了小孩之后,每當小孩生病,或者婆婆看不慣朋友的一些習慣,就會拿出來說生個小孩花了多少冤枉錢,付出了多少的代價等等,還比如給小孩買衣服,貴了說花錢不眨眼,不知道錢賺的辛苦,買便宜的說朋友買不來東西,都不會看質(zhì)量;小孩生病了,就抱怨朋友給小孩穿得太少,怎么可能不生病;朋友吃飯吃的少,就抱怨說一天只知道吃零食水果不吃飯(零食指朋友愛吃堅果);小孩每天早上起得晚,收拾完常常十點十一點,朋友就忙到做午飯或洗衣服,但都盡量堅持帶小孩出去轉(zhuǎn)轉(zhuǎn),婆婆就抱怨說一天不帶小孩下樓耍,耍也是耍一會就回去,懶得很等等,雖然婆婆在朋友面前說,但她也沒有多說什么,簡單地回應著。
小孩大一些了,開始吃輔食,因為一些帶孩子的觀念差別太大激發(fā)了很多矛盾,比如有時候婆婆會在粥里加油和鹽,但朋友堅決不允許加鹽,因為小孩在幾個月大時腎臟沒有發(fā)育好,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還有關于怎么吃雞蛋等等。遇到這些事幾乎都是當面對質(zhì)的感覺,雙方態(tài)度、口氣都很強硬,因為那些原因?qū)е碌慕Y果影響比較大,朋友都不肯讓步,而婆婆卻覺得朋友的態(tài)度惡劣,必須要爭個我強你弱。
每天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中,朋友非常想逃離,但想到老公孩子,又必須在家待著,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一天她和另一個朋友B聊天,說了這些煩心的事,朋友B就說你們好好談談嘛,這些情況很常見,好多婆媳都有這樣的問題。朋友A說談過了啊,我把該說的都說了,但都沒有用啊。最后朋友B也不知道該怎么勸才好,就轉(zhuǎn)移話題了。
朋友A每天都在想如何解決這件事,也反復跟老公溝通怎么辦,一天無意間聽到老公說:你們都站在自己的觀點上,所以不好講啊。雖然是一句嘆氣的話,但點醒了朋友。是啊,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互不體諒,互不理解,肯定不容易解決問題。后來,朋友好好想了一下,覺得婆婆雖然不該給小孩放鹽,但她的出發(fā)點是想孩子多吃點飯啊,畢竟她是老公的媽媽,而我要和老公走一輩子,婆媳關系一直這么僵也不是辦法啊,就決定開誠布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做好早飯,看到婆婆開臥室門出來后,就給婆婆道歉,承認之前做得不對,不應該用那樣的態(tài)度和口氣講話,只是當時有點激動,當然即使再激動也不應該這樣對長輩講話。看到婆婆情緒穩(wěn)定,沒有說什么。朋友A就接著說,我還年輕,不懂事,也是第一次當媽媽,但我真的想當一位好媽媽,希望自己的小孩健康,給她提供我能提供的東西,其實從懷上她,我的心就一直沒有踏實過,害怕藥物帶給她太大的影響,想說不要她呢,但她是第一個出現(xiàn)在我肚子里的孩子,不舍得,所以即使妊娠反應那么明顯,都跑到醫(yī)院做檢查,希望她是健康的,同時我們也好安心。
朋友繼續(xù)說著,在生活中,我確實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但我都在改,以前沒有結婚時愛睡懶覺,但自從小孩生了之后我每天晚上睡的不多,但都堅持七點起床,這你也是看到的是吧。孩子的皮膚比較嫩,也比較敏感,所以就給她買好一點的衣服,讓她穿著舒服,后來你說不能一直買貴的之后,我也在嘗試給她買一些穿在外面不直接接觸皮膚價格又不貴的衣服穿,與她其他的衣服對比起來,質(zhì)量確實不好,但一分價錢一分貨嘛。
朋友A把婆婆常掛在嘴邊的一些抱怨都解釋了一遍。最后她說,我知道我做得還不夠好,經(jīng)驗也比較少,但我希望以后的路媽媽還是多指導一些。婆婆面帶微笑把自己的想法也講出來了,說知道了朋友A的想法,覺得朋友A也不容易,年紀輕輕能想到這些,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自己很多方法都是以前的,放在現(xiàn)在都不適用了。這時朋友A就說,以前的一些方法還是挺有用的,現(xiàn)在都有專門賣尿片的,就是借用以前的方式,以后我們一起找找看哪種方法帶小孩更好。
生活中肯定有一些人像朋友A在關鍵時刻很會說話的。但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是“會說話”的,都是在“會說話”之前經(jīng)過了很多的誤會,矛盾,掙扎之后,才發(fā)現(xiàn)在意見不合,矛盾突出時開誠布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