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越劇的喜愛,源于兒童時期。
? ? ? 外婆是個資深的戲劇迷,記得當年,如有好的越劇上演,媽媽都會給外婆買好票子。
? ? 而我作為外婆的超級小跟班,自然是一同去的。
? ? ? 很快,我就被戲劇美倫美煥的舞臺布景,以及極具形式美的表演深深吸引,從此愛上它了。
? ? ? 一直持續至今,發自內心的喜歡!
? ? ?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柔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
? ? ? 它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 ? ? 說到越劇的歷史,于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落地唱書” 男歌班( 即演員均是男性,劇中女性均由男性扮演) 女歌班(即演員均是女性,劇中男性均由女性扮演) 。
? ? ? 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越劇曾經有各種叫法,比如“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等。
? ? 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 ? ?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 ? ?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 ? ? 自此以后,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后,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 ? ? 雖然亦喜歡不少新劇創新之作,對經典劇目的青睞不減分毫。
? ? ? 它們不僅情節曲折,內涵豐富,透過劇情表演,還能了解到不少優秀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
? ? ? 或許從小耳濡目染地看戲使得這些傳統價值觀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
? ? 《碧玉簪》中男主發現問題但并未明察之下中了奸計 冤枉了賢淑溫良之女 雖中狀元 妻子仍要堅持分手 最后眾長輩的勸解 堪稱經典
? ? 《五女拜壽》讓我們知道不應欺貧愛富,而應一視同仁。同時也為三春的濃濃的感恩之心,忍耐、寬容與正直所動容。
? ? 《盤夫索夫》中展示的正義與邪惡的沖突? 親情與民族大義的矛盾,妻子營救丈夫時有理有據 ,進退之中皆有分寸。
? ? 《梁山伯與祝英臺》嚴肅慎重地對待兩性關系,珍惜自身操守,傳達了中華民族忠貞專一 的愛情觀,表現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婚姻自由的追求。
? ? ? 體現了真摯愛情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
? ? ? 千百年來,這種力量,一直鼓舞著人們,向一切為了私利,而破壞世間美好的頑固邪惡勢力作斗爭。。。。。
? ? ? 作為中國的一種藝術形式,一定會有中國文化的烙印。
? ? ? 劇中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 ? ? 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充滿了意向美感,常常能在表演中感受到“行未動,意先行”的一種內在含蓄深沉的美感,動人心弦。
? ? ? 一切意向,都發源于心,一切美好思緒皆在內心,是非常典型的東方式美學藝術感受。
? ? ? 藝術總是相通的,不分國界 ,不分民族。
? ? ? 一位德國作家在《晚報》上發表文章說,“人們雖不通語言,然而能懂得一切,它能在無法分割的一瞬間,使人們的心坎里感受無比的歡欣和無窮的悲憤,這是何等的藝術杰作……我見識了完美的藝術,它是那樣的簡潔而真實,如同人類心靈的鏡子。”
? ? ? 相信越劇在現代更富強的中國,在現代世界中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在世界藝術之林一定能找到合適的位置。
? ? ? 傳承中有創新,將它的東方藝術之美充分展示給世人,讓世人欣賞它的別樣風采的同時,理解中華民族有傳承又有創新的價值觀。
? ? ? 最后,想借用貝聿銘的名言: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