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摘】
不想再跑了,雖然路不長。也不過是從搖籃到墳墓這段短短的路程。除開道路本身,我們沒有其他的目的地,我們除了老在途中,也沒有什么其他選擇。所以,是走還是停,是快還是慢,是我們僅剩的能夠決定的事情。
---摘自《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作者蔣方舟
本周讀書:《我承認我不曾經歷滄?!?,作者蔣方舟。我也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并沒有讀完。所以不能妄加評價。借口當然可以有很多,工作是一年中比較忙的時候,疲憊感驅使自己懶惰,只愿捧著ipad看會兒視頻昏昏睡去;亦沒有長途乘車的機會,用以閱讀。相比與很多日讀一小時,三天一本書的讀書人,真的是自慚形穢。
僅已讀完的章節來看,蔣方舟,比我略小一歲的青年作家,的確異于常人,高于常人。盡管從雜文角度來看,不能說是犀利,風格筆體可能跟在《新周刊》多年執筆有關,透著一種不符年齡的老成,但這老成本身亦不夠老成,雜文不如刀。青年自然是應該有很多向社會吐露的意見和態度,可一味抨擊便落了俗套,而蔣方舟似乎地想從個體為落腳點而嘗鼎一臠,又囿于生活經歷不足無法直中肯綮。盡管如此,與我同輩卻有如此氣度學識,著實值得佩服。
春季的冰城,四季隨機播放。早春三月、九九艷陽、十冬臘月似乎匯集一堂,竟能體會到在陽光中伴著雪瓣步行的樂趣。春的雪瓣便是那晝間的流星,由天入地,輕盈而亮眼,又調皮地從樹上從風中直墜地面,完成了生命中唯一一次的自我展示。它們相對孤立,但又都屬于云的子孫,上天的使者。似人,時而匯聚時而分散,終化塵泥。
無論任何娛樂或溝通的方式,似乎都是在建立和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然而既然這種關聯能夠建立,必然亦能過摧毀,所謂“失聯”。失聯有二,一為肉身失聯,可能是由于身故;二為精神失聯,可能是漸漸疏遠或刻意切斷之故。前者永遠抵不過時間,后者永遠闖不過人心。前者似被時間無意佚散的拼圖,或許有朝一日還有契合的可能,而后者被切斷的也許不僅僅是聯系,還有某些不想再被提及的過往,即便這過往是愉悅的,曾被銘記的。心中的一抔黃沙,便能抹去刀砍斧斫的痕跡。
所以那些能活在未來,不被過去羈絆的人總是令人羨慕的。念舊的人常常停在原地張望,瞻前而顧后,常把曾經藏在角落敝帚拿出來自珍,用以證明往昔的美好。而活在未來的人已經背起行囊上路,即使過去的苦痛也能揮揮衣袖,片云不攜地前行。
下周讀書,可能是《悟空傳》,網絡上評價不錯的一本書。當然如果你有好書薦我可以共享之。
祝晚安!
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加菲貓和它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