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遭遇書荒,決定讀讀經典熏陶一下,拿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讀了起來,作者的寫作筆法流暢舒適,仿佛一氣呵成,以至于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根本停不下來,甚至有時會忘了吃飯、睡覺,還有,呼吸……
至今故事里的渡邊、永澤、直子、綠子都不時回蕩在我的腦海里,甚至我沒有勇氣再去讀村上春樹的其他書,怕失望。原來《挪威的森林》在我心里已經不可替代和超越。
故事是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敘述的,通過主人公渡邊從17到21歲這關鍵的成人未成熟的幾年,在他身上發生的關于友情、愛情,關于生死、關于背叛和堅守、關于性欲和守護的故事。
渡邊就像我們自己,有時候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來得都很突然,很多事情和人都在推著你向前走,在他們的要求中度過自己無可無不可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別之處卻總會被一些人特別對待,他們說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真誠、交心、善良、有趣等等理由,對于這些閃光點我們好像懵懵懂懂的具備又好像是他們賦予自己的特質,而這些得到的特別關注和優待總會使自己感覺受寵若驚,又說不出口的順從他們。
木月喜歡三人行,那就一起玩好了;直子說下車一起走吧,那就下車陪你大街小巷的暴走;永澤說去夜店吧,那就一起去找女孩子玩一夜情;綠子說擼啊擼的時候性幻想的對象換成她,那就試試。
渡邊是故事的主人公可是他卻一直像個旁觀者,當然他是主線其他人是旁支,他和其他人的交集構成故事的發展和走向,給我這個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卻是別人生活的配角和觀望者。我們能慢慢看到渡邊身上的迷茫和無助,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一樣,眼前總有一層迷霧,總是茫然四顧的尋找卻又什么都看不清,直到某一個契機才一下子頓悟。
我們不懂什么是“生死”好像離我們好遠好遠,遠的生無意義,死無想象。
可是木月的死讓他明白“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直子的死讓他明白“無論熟知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
我們不懂什么是愛情。
直子作為渡邊高中時最好的朋友的女朋友,兩個人同時擁有木月的死和青蔥的歲月,彼此療愈和珍視,那是愛情嗎?渡邊說“直子連愛都沒愛過我。”可是在直子住進精神病療養院自己喜歡上別的女孩的時候,他無法向直子解釋“我仍在愛著直子,盡管愛的方式在某一過程中被扭曲的難以思議,但我對直子的愛確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自己的心田中為直子保留了相當大一片未曾被人染指的園地。”
直子死后,放下一切去旅行,更確切的說是流浪,不論什么風景、氣氛或是聲響都不重要,他所求的不過是在一個陌生的城鎮睡個安穩覺而已,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地方,他同死者共同生活,任堆積如山的記憶如潮水聯翩襲來,把他包圍,他感覺不出悲哀為何物,為時不久,潮水退去,任憑悲哀變成深重的夜幕將自己合攏,整整一個月才重返現實世界,依然悲戚。
綠子剛開始只是一個同上“戲劇史二”的同學,可是在一次吃飯中主動上來攀談,就說“你這人很古怪,很有意思。”然后各種邀約:“一起吃飯吧”“我吃過午飯了。”“再吃一次就是。”;“去喝一杯吧。”“大白天的。”“那又怎樣。”;“一起去看黃色電影吧,要很黃很變態的那種。”“我找找看吧。”
她陽光可愛充滿活力即使隔壁樓房著火也可以坐在陽臺上彈吉他唱歌,常常滿嘴都是黃色笑話和性幻想,卻說“我有男朋友不能跟你好,這方面我是很保守的”;甩了男朋友以后就來表白說我喜歡你比喜歡他多,即使下雨也要雙手抱緊她,才不管是不是淋個落湯雞,綠子在渡邊身邊展現的是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是最舒服的一面,可能剛開始并不是以戀愛為前提的交往才這么肆無忌憚,卻發現對方也能接收或者喜歡這個最自在的自己而一發不可收拾。
相信大家看出來了吧,是的,在這段關系中綠子一直作為主動方在渡邊的心里攻城略地,從一個普通的同學到一個很重要的朋友再到愛人,渡邊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即使心里一直裝著直子,也在每周都給療養院的直子寫信,卻忍不住向綠子靠近,剛開始只是無可無不可,反正周末無事可做,后來覺得看黃色電影也不如看綠子有趣,再后來因為綠子的冷戰才看清楚這個小姑娘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
渡邊對直子和綠子之間的關系他慢慢理出頭緒
我愛過直子,如今仍同樣愛她。但我同綠子之前存在的東西帶有某種決定性,在她面前我感到一股難以抗拒的力量。
“在直子身上,我感到的是嫻靜典雅而澄澈瑩潔的愛,而綠子方面則截然相反—那是站立著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動,在搖撼我的身心。”
最后直子死了,綠子留下了,直子已化為白色的骨灰,綠子作為活生生的人存留下來。 直子的內心世界就像昏暗的森林深處,綠子卻是“全身迸發出無限活力和蓬勃生機,簡直就像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直小動物。”
我們會被森林深處吸引,卻最終要生活在陽光下。這也許就是“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名字的來由,不是因為男女主人公喜歡這首歌,還因為我們的青春就像在濃密的森林深處穿行,看不到遠方和別人,只有自己,我們的內心也像那片森林一樣,守護黑暗,向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