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天探訪的戴氏小刀面位于東關街北側,大草巷和小草巷的交叉口。與東關街平行東西走向的狹窄巷道謂之大草巷,將兩條街巷溝通起來的另一條南北向更狹小巷道謂之小草巷,明代,揚州城主要指宋大城范圍內的舊城中,《揚州畫舫錄》記載:“按今之舊城即宋大城之西南隅,……今之新城,即宋大城之東南隅”,原舊城東門外,人煙稀少,地勢低洼,不宜居住,加上明代“倭寇”時常騷擾,燒搶擄掠,為了保衛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軍民同心,城外屯兵防守,厲兵秣馬,軍隊備有戰馬,設有管理馬匹的專門機構--牧馬監,馬監巷、馬監井等均是其在地名上的遺存,馬要吃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駐軍附近便有了大大小小貯草的垛堆,大草巷、小草巷因此而得名。
? ? ? 小草巷以西曾是揚州特產四美醬菜的起源地,記得上大學時碩大的醬缸排列整齊發酵著美味,行人路過,醬香陣陣飄來,別有情趣,無奈時過境遷,現醬菜廠已搬遷至揚州食品工業園,此情此景已成記憶!唯有戴氏小刀面,原地、原人、原味道!
?
? ? ? 面條是一種很接地的吃食,入鄉隨俗,隨著地域千變萬化著調和著眾口,一般說來吃起來可以很隨意,但做面條卻要做的講究,面條、醬汁、澆頭樣樣馬虎不得。面條在北方是主食,在南方則是小食,面質在北方注重勁道,在南方則講究爽滑,戴氏小刀面是堿水手搟面,適當的堿可以使粉狀在受熱分解時,吸收水份,達到良好的黏彈爽滑性,溫水化開堿水,調制面團,加水少不宜多,調成硬質面團,撒干面粉用搟面杖反復疊加搟制,是不能惜力的,這一點和廣州竹升面和鎮江跳面制作類似,不停地碾壓面團,壓薄了,摺疊再壓,待其薄如紙,可以切成面條,因壓出的面干韌,切面的刀一定鋒利,心神合一,掌握好節奏才能切出漂亮的面條來,最后成品面條約1~2毫米厚,面寬2~4毫米。
? ? “醬油”仍是自家的獨家配方熬制,戴氏小刀面幾十年實踐形成自己的秘方,除了醬汁外胡椒粉、豬油、蒜末、小蔥均為必備原料,均需在材料選取和工藝制作方面細心打理,揚州陽春面的做法,可以湯面,可以干拌,也可以是澆頭面,根據喜好自定,本地居民更喜歡面加雞蛋的組合,干拌加腰花湯有時也是標配,對于澆頭面,當天嘗了豬肝面,豬肝嫩滑,味道也是是不錯的。戴氏小刀面煮制也是其質量關鍵,要寬湯下面,面朝鍋里一放,等鍋開,打入水,面條飄起,即撈起即可,由于面薄,下面時間較機制面條短,并且為了好的質感吃的速度也不宜太慢,否則面條吸足鹵汁失去原有的爽滑。
? ? ?
? ? ? 上世紀70年代末戴月峰下崗后跟隨父親學習傳統小刀面的制作技藝,歷經兩代傳承,現在幾乎所有人都開始拋棄傳統手工做面的方式改用機器做面時,戴氏小刀仍然堅持手工制面的原則,幾十年如一日,匠心獨具,讓味覺停留在最開始的記憶里,好味道更需要匠心堅持和活態傳承!
美食地圖:揚州東關街區大草巷和小草巷的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