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我三十年前擁有第一部相機留下的難以忘懷的影像。1987年秋天,我所在部隊重返云南邊境執行老山防御作戰任務,路過昆明以600余元購得珠江135單鏡頭相機,以彌補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不曾留下影像資料的遺憾。以下照片有我拍的,也有我調好光圈、快門后請隨行戰士按下快門,總之均出自我滴相機。那會兒,不懂攝影是一種藝術,拍照僅為記錄。前年,我又一次登上老山主峰,我把這些當年的老照片展現在守備連官兵眼前時,他們驚訝的詢問當年的戰斗情景。這是我等參戰官兵的故事,也是我愛擺弄相機的緣由。攝影幫助我永遠記住那些流血犧牲的戰友。在建軍90周年之際,我用展示幾張陳舊的戰地照片的形式,告慰那些我熟悉或不熟悉的烈士們。
? ? ? ?有幸兩次參戰,對戰場攝影或多或少有些感知,在組織這次投稿時,徐為民主席讓我介紹一點這方面的情況,在此遵命,就我知道的和體會到的有關情況做一分享。1979年2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為進攻戰。開戰前八一電影制片廠和《解放軍報社》攝影記者等都分別派往一線部隊,我所在團就有八一電影廠專班,他們的任務就是記錄戰場情況,他們兩三個人帶著相機、攝影機來,我們得派一個班甚至一個排保護他們的安全。這些專業攝影師一般在一、二線連隊之間行進,盡可能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當年連隊官兵絕大部分都來自農村,既沒有記錄攝影的意識也沒購買力帶著相機上戰場。我們同行的一個宜昌兵帶著一個紅梅牌折疊135相機,戰前拍了不少照片,可上戰場后根本顧及不上拍照,錯失好多真實戰爭場景,極少的戰場影像現在看起來效果都不好。現在公開的那個年代的攝影作品幾乎都出自于師以上宣傳干事之手。
? ? ? ?1987年重返云南前線,我特地購買了一臺珠江135相機,此時彩色膠卷也剛剛流行,一個ISO100的膠卷15元,當時任職團干部股股長的我,辦公經費幾乎都用于購買膠卷了,基本相機不離手。老山防御作戰戰場管理蠻多規矩,因為是長期堅守邊境沿線上的臨時性陣地,所有一線官兵幾乎都躲藏于自然洞穴之中,這就要求陣地上人員不得大聲喧嘩、不得穿著佩戴耀眼服飾裝飾、不得使用易于反光物件(眼、墨鏡)。八十年代中后期部隊人員成分發生極大變化,城市兵比例快速增長,陣地上時不時會發現有軍官帶著相機上陣地了。但大家自覺形成慣例,不可使用閃光燈,不可鏡頭對著越軍陣地(擔心反光吸引敵軍)。陣地上拍照以記錄為主,光圈、快門都按照膠卷包裝盒上的提示設定。我幾乎都使用5、6的光圈,云南邊境陰雨天較多,快門總在60、80、100之間轉換。黑白膠卷拍攝我都在團政治處宣傳股的暗房里自己操作沖洗放大,彩色膠卷肯定是送去縣城洗印。
那個階段,我拍照側重把握曝光正確,對構圖、色彩不太上心。偏愛把光圈、快門調好后讓身邊戰士按下快門,給自己留影。那年頭我在麻栗坡縣城買到《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一套兩冊,也算是我與攝影結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