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隨著光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旁軸相機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光學取景器的種類開始完善,旁軸測距裝置被開發利用,并被整合到取景器中。由于旁軸取景回避了對攝影鏡頭的利用,相機鏡頭設計、尤其是廣角鏡頭的設計可以采用實際視場角,而不是等效視場角,從而使鏡頭結構相對簡化。
旁軸取景技術的不斷成熟,也使相機的小型化逐步成為現實。
人們有一種經驗,就是將伽利略望遠鏡反過來使用時,可以看到明亮和縮小了的景物影像,可不要小看這種經驗,這種逆伽利略原理為光學取景器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源。
實際上,如果在牛頓取景器的基礎上加入一片正透鏡或一組等效正透鏡作為目鏡,便構成了逆伽利略取景器,當然,合理的逆伽利略取景器需要重新計算。由于逆伽利略取景器的體積更加小巧、且明亮,所以這種取景器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被大量使用在各種旁軸取景方式的照相機上。逆伽利略取景器是光學取景器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指導著以后光學取景器的發展方向。
20世紀第一個劃時代的相機產品就是徠卡。
Leica的發展歷程
相信無論您是否是攝影人,都不會對這個品牌陌生,這個響徹整個攝影界的名字,貫穿了整個135相機時代,光是一個可樂標,就代表了所有的逼格。
昂貴的價格是Leica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制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 —— 每一部Leica相機都是可以伴隨著我們走過一生的。很多攝影師的Leica相機一用就是一輩子。
徠卡M系列相機幾乎就是一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其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制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臺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
徠卡究竟是什么?是工具?是尺度?是利器?是精神是信念?還是一種情懷?
德國電視主持人,自己也是使用徠卡相機的攝影師Agobert? Lindlau先生如此評論徠卡相機的使用者:他們都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過目不忘,見過的風景、事物、人臉都可以長久記憶,腦子里總有些畫面,他們用里面的眼睛看世界。對這些人,照相機不是用來拍周圍事物的記錄器;而是用來展現他看見的圖畫。在這樣的照片上,一瞬間的魔力,凝固的是“感覺的記憶”。
電影《CLOSER》中,茱莉亞 · 羅伯茨就拿著手中的這臺 Leica M6 為娜塔莉 · 波特曼拍照。
Leica 的名字是由萊茨(Leitz)和相機(camera)的前音節組成。公司的原名為恩斯特·徠茨公司。
說到 Leica,就不得不說到一位傳奇人物 —— 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
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年-1936年),德國照相機設計家,生于德國布蘭登堡州里諾夫鎮。1911年被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聘請擔任照相機設計師。巴納克在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電影膠卷設計小型照相機。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24×36毫米的原型萊卡相機(Ur-Leica)—35毫米照相機的鼻祖。1925年萊卡相機I型正式在德國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出產。 奧斯卡.巴爾納克本人是最早的萊卡攝影家,1920年,韋茨拉爾市發生洪水災難,他用原型萊卡相機拍攝了一系列韋茨拉爾洪災的照片。
布蘭登堡區里諾夫鎮內有奧斯卡·巴納克博物館。 韋茨拉爾市有一奧斯卡·巴爾納克街以為紀念。
Leica 簡史
20世紀初期,人們所理解的相機還都是體積巨大的機器:又笨又重的木殼機身,固定的鏡頭,固定的快門速度,使用8 X 13cm 的大玻璃底片,還必須配備沉重的三腳架,極不利于攜帶。當時對攝影師來說,拍照是一項艱苦的體力勞動,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是一件繁瑣而昂貴的事情。
在德國中西部,有一座名叫“威茲勒”的小鎮。十九世紀末,這片地區曾是德國光學和精密制造工業的重要基地。而世界著名的徠茨公司和徠卡相機,就是在這里誕生的。
徠卡相機的歷史,是從1911年 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成為徠茨公司研究部主任時開始的。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是一位很有才華的機械工程師,也是一個狂熱的攝影“發燒友”。他喜歡拉著笨重的大相機和三腳架外出拍照,更喜歡用電影機拍攝短片。那時他已沉迷于電影機,所以他熟悉拍電影使用的35毫米電影膠片。為了攜帶方便,他特意設計了一種使用35毫米電影膠片、可拍攝 24 X 36毫米規格底片的小型相機用來試拍,作為拍攝電影曝光時的參考。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制作。作為風景攝影使用的便攜式相機,這臺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軟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軟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巴納克手工制造了兩臺(也有人說是三臺)原型樣機(有一臺至今還保存在徠卡工廠的博物館里;而巴爾納克曾使用過的另一臺曾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館里,戰后被拍賣了),都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愛好和使用方便。但當時徠茨公司的老板厄恩斯特·徠茨對他這位部下的“癖好”相當賞識。巴納克在1914年用“原型徠卡”拍攝的威茲勒小鎮街景,至今仍清晰動人,而在當時,要讓使用大畫幅相機的攝影師接受這類小型相機并不容易。
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板恩斯特·萊茨二世制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 50mm f/3.5 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 I 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準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 II)于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器。
徠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制作的最后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
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采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器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并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采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
作為行業標準,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制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
Leica 的其他相機,像 Leicaflex 以及和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由于是單反相機,不在本次旁軸主題的討論范疇內,暫且不表,以后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
將徠卡的單鏡頭反射式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采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器——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軟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器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
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
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
Leica 部分相機列表
早期型號
Ur-Leica:巴爾納克的原型徠卡照相機。
Leica I:1925年正式生產。
螺口可換鏡頭的徠卡機身
Leica I Schraubgewinde:1930年39毫米螺旋口,可配愛爾馬50毫米f/3.5、35毫米f/3.5和135毫米f/4.5鏡頭。
Leica II:1932年,配有可與鏡頭聯動測距儀。
Leica III:1933年,配有低速快門,由機身前另一小紐控制。
Leica IIIa:1935年,配有1/1000s的高速快門。
Leica IIIb:1938年
Leica IIIc/IIId:1940年
Leica If/IIf/IIIf:1952年
Leica IIIg:1957年
旁軸(M)系列?
M3:1954年—1966年,于1954年德國Foto Kina展覽會上首次發布,總共生產了22萬臺。M3是首個使用快速裝鏡頭卡口的徠卡機身(之前III系列的機身是螺紋卡口),其取景器放大倍數為0.92,是所有M系列中最高的。但是只有50mm, 90mm, 135mm 線框。所以不適用50mm以下的廣角鏡。或可采用額外的取景器。所以要用廣角就要買M2,或M4,M6。但用50mm鏡頭取景器里看起來很爽。M3采用現代的過片桿而非之前III系列的旋鈕過片。
MP:1960年左右,第一代經典MP,產量不多。Alfred Eisenstaede用。他的那臺還有快速過片的底蓋,動作快的話可以每秒3張拍攝。那時還沒有自動馬達。
M2:1958年—1967年,取景器的放大倍率從M3的0.92倍下調到0.72倍,擁有了35mm框線。M2計數器沒有自動復位功能,拍完一卷后要自己動手撥回去。
M1:1958年—1967年
M4:1967年
M4 MOT:1967年
M5:1971年,體積與重量最大的M相機,長相奇怪,俗稱“飯盒”,第一次加入內置的測光表。
M4-2:1977年
M4-P:在M4-2的基礎上取景器中增加了28mm框線。可以認為是不帶測光功能的M6。
M6:1984年—1992年,在這個劃時代的型號中結合了M3的外形尺寸,先進的沒有運動部件的測光計(之前M5的測光表有類似一個棒子運動部件,在簾布快門前,鏡頭后)和取景器中的LED指示。
M6 TTL:1998年,支持TTL閃光,所增加的電子部件在頂部增加了2毫米的高度。將快門速度撥輪改為了逆時針。
M7:2002年,增加焦平面高速閃光、光圈優先拍攝和電子橫走式布簾快門。有.58、.72和.85倍放大的取景器規格,其頂部與M6 TTL類似。為M系列進入電子化機身的轉折點。
MP:2003年,MP代表“完美的機械相機”(Mechanical Perfection),功能上與M6類似,但其取景器的改進消除了眩光。倒片螺絲改為與M3相同。正面沒有刻字,更低調一點。
M8:2006年,徠卡第一臺數碼化的旁軸相機,截幅機1.33放大倍率。舍棄傳統的布簾橫走式寧靜快門,最高快門1/8000。拔除單眼常用的低通濾鏡以及IR濾鏡使用軟件校正顏色,上市后不久發現紅外線偏色問題,M8擁有者可以向總廠申請兩片鏡頭前紅外線濾鏡修正。
M8.2:2008年,M8升級版。快門的釋放和上弦不再是同時進行(M8),而是中間有時間差,分別在按下和釋放快門鈕時,所以快門更輕聲,快門震動更小,最高快門1/4000。故障很少。藍寶石免劃傷LCD。
M9: 2009年,M9為首部全幅感光元件的M形數碼旁軸相機(CCD全幅感光完件平方為24mmx36mm),也是全球首部無反光鏡全幅數碼旁軸相機。
M9-P: 2011年,M9升級版,外觀低調一點,沒有印型號和廠牌,藍寶石LCD表面。(已停產)
M-Monochrome: 2012年,M9姐妹版,外觀低調,只能拍黑白,價錢比M9貴,黑白畫質比M9好。
M: 2012年,也成大M,或M 10。第一臺具有錄影功能的M系列相機。LEICA M TYP 240使用CMOS感光組件,可以透過機身屏幕時實拍攝,透過轉接環可以使用R鏡頭群。與X2使用相同接口的數位EVF取景器。
ME: 2012年,TYP 220。是M9的基本版,沒有框線撥桿。參數和M9一致,顏色為藍黑色。
MP: 2014年。LEICA M TYP 240 的升級版。沒有印型號和廠牌,藍寶石LCD表面。
使用Leica的著名的攝影師
馬克 · 呂布(Marc Riboud)
馬克.呂布1923年出生于法國里昂,1952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并得到馬格南的紀實攝影大師們(尤其是布列松)的真傳,此后的馬克.呂布一路順風,很快便跨入到世界頂級攝影師的行列。1959年,他當選馬格南歐洲分部副總裁,之后又當選總裁。馬克.呂布是與中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國外大師級人物,他曾十多次來到中國,他關于中國的圖片報道在國際以及中國都產生了很大反響。馬克.呂布的作品是典型的馬格南風格,他使用徠卡M6型相機,配以35毫米鏡頭。
“我一點也沒有想過要見證世界……而只是好奇” —— Marc Riboud
阿爾伯托 ? 寇達(Alberto Korda)
攝影師阿爾伯托·寇達1928年出生在古巴哈瓦那的一個工人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鐵路工人。成年之后他逐漸成為一名專業的攝影師,個人天賦使得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商業攝影師,寇達曾坦言,他不喜歡人工照片,他更偏愛在自然狀態下去獲取絕佳的影像。
在1960年3月6日的一次集會上,寇達用他的徠卡M3偶然拍到了這張后來成為革命浪漫主義標志的肖像。不過,這張照片并非生來“富貴”,寇達本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古巴的雜志編輯對這幅肖像毫無興趣,而當意大利出版商向他購買格瓦拉肖像時,寇達竟將這幅照片免費奉送了。直到1967年,格瓦拉死于玻利維亞,這張照片才在意大利被首次印刷。自此,不僅格瓦拉成為全球青年的偶像,而且一發而不可收,這張照片也成為目前世界上印刷最多、最廣為人知的肖像。
“這張照片展示了勇氣與痛苦的混合” —— Alberto Korda
羅伯特 ? 卡帕(Robert Capa)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年10月22日-1954年5月25日)原名安德魯·弗里德曼(André Friedmann),匈牙利裔美國籍攝影記者,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參與報道過5場發生于20世紀的主要戰爭:包括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及第一次印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帕跟隨美國軍隊報道了北非及意大利的軍事行動,諾曼第登陸中的奧馬哈海灘戰役以及巴黎的解放。
卡帕被認為是“決定性瞬間”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作品通過凝結瞬間再現了戰爭的殘酷和暴戾,突出表現在他的幾幅名作中。1947年,他和“決定性瞬間”的倡導者布列松一同創立了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成為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攝影師的合作組織。
他的照片被任何派別的人都奉為經典,沒有人會批評他表現得夠不夠精致,裁切得夠不夠緊湊,調子夠不夠豐富。卡帕賦予徠卡相機另一種意義:相機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機器,它象筆一樣,用它的人有多好,它就有多好”。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 Robert Capa
閻雷(Yann Layma)
閻雷(Yann Layma),1962年出生于法國,父母均為畫家。1985年他以自由攝影師身份來到中國,從此開始了近30年的中國拍攝之旅:4本中國專題的攝影畫冊——《KALTEX在中國》(1987年)、《歌海木寨》(1990年)、《壯麗的中國》(1995年)、《中國》(2003年),60多個關于中國的攝影報道,60多萬張關于中國的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種外國報紙雜志上的中國照片,大部分都是閻雷拍的。這種拍攝的力度和完整性在中國攝影家中也非常少見。”2005年,閻雷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貢獻,被法國國會授予騎士勛章。
閻雷最常用的相機是徠卡——兩臺M6、一臺R5,鏡頭從19mm至280mm。閻雷說“徠卡是可以讓人思考的相機”。
亨利 ? 卡蒂埃 -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布列松1908年出生于一個法國貴族家庭,這也注定了他高傲而敏感細膩的性格。1932年,布列松購買了他的第一臺徠卡相機,同年在紐約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并迅速奠定他攝影大師的地位,而那時,他才24歲。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他的作品幾乎一刻不停地在全世界巡展。
他在1952年出版的《決定性瞬間》(法語:Images à la sauvette/英語:The Decisive Moment)已成為攝影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名詞。他認為在生活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都有決定性的時刻。這個時刻來臨時,環境中的元素會排列成具有意義的幾何形態,從而顯示這樁事件的完美面貌,攝影就是要抓住這一瞬間。
布列松的所有照片都在遵循這一標準,而幫助他達到這一標準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他那臺永遠相伴的徠卡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