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再談《瑯琊榜》——關于審美和偏見
文 / 池塘鯉
昨天日本的一個小眾收費臺放完《瑯琊榜》了,聽說推特上也是一片涕淚哀號,想起當初看到結局時那穩準狠的戳心一刀,如今仍心有戚戚。從日本開播就比較關注日本觀眾的評價感想,中國很久沒有一部從各方面都能真正感覺到美的作品,而日本是一個對美很有心得的國家,賞落櫻的民族,對《瑯琊榜》中的悲劇之力應該有更深體會,好吧,終于又弄哭一批外國人,我就放心了,咳。
《瑯琊榜》是一部集審美之大成的作品,如果說當年《大明宮詞》的審美是中西合璧的莎翁式文學華章意境之美,那今日的《瑯琊榜》無疑是純東方式的含蓄典雅名士風骨之美,如竇文濤所說開創了一個“文俠”時代,以智為器,以筆為刀,以仁濟天下。
去年底二刷后寫過一篇感想,在六刷(掩面)后的今天,再補充一些看法,為自己的淪陷再找出幾條理由來。私以為,《瑯琊榜》是一部至少需要看兩遍的作品,第一遍看情節,第二遍看細節,第一遍去感受燃,第二遍去感受虐。
—倒計時—
關于生命,《瑯琊榜》用了一種“倒計時”的表現方式,巧妙地把整個故事置于“地獄歸來,不可久留”的隱憂和脆弱中。使命的重大和時間的緊迫如絞索一直套在觀眾的脖子上。記得《故事》中麥基說過,死亡就是一輛迎面飛馳而來的大卡車,無人能避開(大意),而《瑯琊榜》里的“死亡”就像大卡車的大燈一直晃在蘇兄臉上,它的車輪聲一直響在觀眾們的腦海中,從我們開始掛心的那一刻,移情就產生了。從移情產生的那一刻,屏幕里的那群人,就真的活了。所以最后宗主走后,每天都會看到這個現實世界的孩子們,記錄下,宗主離開的多少天,想他。
—最難的一條路—
關于復仇,不得不說,這是《瑯琊榜》帶給我的最大驚喜,梅長蘇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殺戮、造反、以牙還牙,是一種通用的報仇模式,甚至記得武俠世界中的“江湖尋仇”都不用受法律管轄。但他選擇的復仇目的是證明皇帝(皇權)的錯,要求皇帝或說皇權——認錯。這很偉大。意義不止在一部影視作品中,更多在于現實中對權力的認知。
在寫作中,這同樣是最難的一條路,所以不得不對作者致上敬意。只這一點,《瑯琊榜》的思想認知高度便和大多數影視作品云泥之別。翻開中國史冊,冤案慘案林林總總不可盡數,但讓皇權低頭,讓最高權力道歉,幾乎是影視劇都從未描寫過的角度,我知道這種事歷史上不會有,但為何我們竟連藝術想象的勇氣都沒有?
就如當年的《士兵突擊》已經證明過的事——理想主義——從來都還存在于中國人的心底里血脈中,不是用那些高大上口號的洗腦說教方式,而是用作者自己最相信的真誠方式,剖心瀝血的奉獻方式來激發,來告訴我們,人生可以是怎樣的。
—美麗新世界的孤兒—
關于皇權。梁帝說過“不管是誰,只要他坐上這把龍椅,就會變的。你們想要的那個天下,祁王給不了,景琰也給不了,永遠都沒有人能給你。”這是權欲熏心的老皇帝對自己背離初心,殺子滅忠的辯護。是的,這辯護很無理,卻是那么有力,因為這正是中國帝王史集權制中的一種慣性。
但是,不止梅長蘇相信,觀眾也會相信,孤心堅守了十三年的靖王,磐石般的意志,正是讓那慣性剎車的希望。
從靖王回京的第一個鏡頭,到最后登基,郁郁寡歡的景琰都給我孤兒的感覺,讓我常常忘記他其實父母雙全,而真正已是孤兒的梅長蘇,卻始終一種寧和平靜家人環繞的氛圍。這樣的對比讓人心痛。
就像有一篇寫得非常好的《瑯琊榜》評論中所說(抱歉看了不少評論,忘了具體是哪一篇了):《瑯琊榜》是一個政治權謀故事,但其中人物卻并不享受權謀,甚至是反對權謀的。這一份矛盾,恰恰是最有戲劇表現力的地方。記得我剛開始也不理解為何梅長蘇偏執般不愿告訴景琰自己的身份,當然,怕直脾氣的景琰壞事是一個表面理由,但真實的矛盾恰恰在這里——梅長蘇心底里的林殊,是一個同景琰一樣反感“操弄人心、行陰詭計”的謀士的純白少年。簡單來說就是,梅長蘇是林殊的黑化版,他不愿景琰看見自己的“污穢”。
權力為公器——“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忘初心,才是劇中最受推崇的主旨。所以自我放逐十二年的景琰,將自己活成了一個孤兒。為昭雪冤案,他同樣走了一條最艱難的路:原則之路。在悲傷沉郁的音樂聲中,他一步步走上冊封太子的儀典,也正式走上最孤獨的帝王之路,沒有集權一身的喜悅,而是家國重擔的肩負。
對權力的憐憫,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焦躁社會里,同樣是一份難得的高度。
—最后說下偏見—
總覺得人的一生就是花二三十年形成各種偏見,再花二三十年或更長時間去消除偏見的過程。當然,沒有反思能力(或意愿)的人也可能就是用一輩子積累偏見加深偏見的過程。
我對古裝劇和偶像明星都是有偏見的。這恐怕就是為何看《瑯琊榜》之前我除了聽過胡歌的名字,幾乎連胡歌的樣子都不知道的原因。所以在《瑯琊榜》中看到蘇哥哥的傷疤時,妹妹還說,胡歌小時候肯定很調皮,好吧,我們錯了……記得某頒獎典禮中的頒獎詞說胡歌打破了偶像劇和正劇的“次元壁”,我想是的,不是梅長蘇,我們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位演員,沒有錯過梅長蘇,所以很慶幸沒有錯過胡歌。
《瑯琊榜》打破了我對大多數古裝劇幼稚狗血浮夸無邏輯無演技的偏見,胡歌打破了我對偶像明星不會演戲的偏見,這兩重偏見曾經像城墻一樣厚,我很慶幸《瑯琊榜》的力量推倒了這面墻,讓我得窺一個我離開很久的世界里的新面貌,讓我有了一部可作為審美范本一直刷的好劇,也有了一個值得一直關注期待的,帥極了萌極了有才華有能力的中國好演員。
影視、文學、音樂都是時間的藝術,時間是生命的不可再生資源,生產影視垃圾的人是可恥的,故意為之的人更是卑鄙的。衷心祈望影視從業者虔誠一點,感恩一點,慢一點,做好一點。因為國產劇,原本也是可以很牛的。
最最后,和韓國,臺灣,甚至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播出《瑯琊榜》之后的熱捧感動不一樣,正在香港播出的粵語配音《瑯琊榜》聽說惡評不少,收視率低。我并不關心香港方面的評論,香港就是一個快節奏娛樂城市,就像港劇一直給我“故事會”的感覺,《瑯琊榜》中的文化積淀內斂情感和他們的觀影習慣可能真有沖突,再加上一些因政治因素為噴而噴的純黑子,在香港遇冷一點都不奇怪。對國劇沒偏見的,應該早已看過了,堅持保留偏見的,就隨他們去吧。
2016-5-26/20:58
Pool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