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室內卻還沒感到涼爽。剛看完了李安1993年出品的《喜宴》,意猶未盡,剛好寫寫感受,也算是完成今天的寫作作業。
第一次知道李安、看他執導的電影,應該是《斷背山》。這部《喜宴》也是同性戀題材。其實那時在美國,同性戀也是不大被大眾接受的,其中有個鏡頭是中年的鄰居夫婦看到西蒙時的眼神就暗示了這種情況。而一貫被認為很保守的中國人,臺灣來的偉同的父母又該是何反應呢。故事就隨著他的父母來到美國,西蒙、偉同和葳葳一起演了一出“喜宴”而展開。后來葳葳意外懷孕,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偉同和西蒙,偉同和西蒙同時成為孩子父親,結尾真是皆大歡喜。
這部電影有兩個方面很吸引人。其一,傳統的中國婚宴是怎樣的,在這里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只是對于現在的年輕年,對于很多外國的觀眾來說也是這么身臨其境地感受風俗人情。其二,對于同性戀,我們大家有如何的態度和相處的方式呢。這部電影的情節和結尾,正道出了幸福的因素,同性戀不是特別的事,都是戀愛和愛情,最重要的是怎樣才真的幸福。
翻了翻電影的影評,有的說“戎馬一生的父親在最后經過機場安檢的時候默默舉起了雙手,那似乎象征著一種投降,一種對生活的委曲求全,以及傳統道德之外對另一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默認。”,確實在結尾最后這一個鏡頭我也比較困惑。還有一個評論說偉同的父親也是同性戀,而這個戀人就是在高家40年的管家張叔叔,這令我很驚訝,不過又很有道理,比如偉同父親與西蒙的對話“我聽,我看,我了解。”,還有張管家給偉同結婚帶了份厚禮,把他當兒子看,還有偉同媽媽一邊流淚一邊翻看相冊時,常出現的和父親一起照相的那個年輕的張叔叔,所以偉同父親、母親、張叔叔,也正映射了偉同、葳葳、西蒙。最后父親在登機口接受安檢時抬手的動作,像舒展一口氣一樣,釋懷。這樣的解釋真是細致,很有道理呢。